留槎洲自古以来就是龙泉的一大景观,清末遭特大洪灾后,洲上建筑物与树木荡然无存,将近半个世纪遂为荒圩,上世纪70年代居然成了建筑公司水泥制品的建设工地,人们无不为之叹息。2002年龙泉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山水古城,精品城市”为目标,作出了兴建留槎洲水上公园的决定。公园主要由留槎阁,观景廊,中心广场,园林绿化等组成,总投资1000万元。2002年10月留槎洲核心建筑物留槎阁正式开工,2003年8月,留槎阁主体工程结顶。2004年10月,留槎洲水上公园总体工程基本完成并对外开放。如今的留槎洲已成为山水古城龙泉的一大亮点,是人们休闲娱乐绝好胜地。
人们在此洲上游乐,观赏之时,谁不想了解一下这一古迹的过去。为了提高人们的观赏兴致,查阅了有关史料,录其几度兴衰记录,并解读了有关名记名诗。
几度兴衰记
留槎洲,古为济川桥(今南大桥)西,龙泉溪中心一屿,俗名为蒋秦淤。此淤西南河段为秦溪。秦溪河段上游称为龙泉溪,发源于瑞垟乡锅帽尖西北麓,有说发源于凤阳山湿地山涧清泉(现名为瓯江源)。上游系梅溪、青溪、在黄南村汇合为龙泉溪,自南向东,流经查田,茶丰、剑湖、兰巨、宏山,汇入秦溪河段。此淤西北河段为蒋溪,上游岩樟溪,锦溪至龙渊镇西北以趋蒋溪。秦蒋二溪南北交汇,长年溪水冲击积泥石,于溪中心成淤,故名蒋秦淤。蒋溪与秦溪统称为龙泉大溪,因淤形成中阻,于是一溪分作两溪流,至淤下复合为一溪流。
蒋秦淤,溪水长年交汇冲击,泥石不屡沉留,形成了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岛淤。岛淤上杂草丛生,后人又栽植树木,兴造楼阁,逐渐成为龙泉之一大景观。这一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兴数废,乃为龙泉兴衰之缩影。
《龙泉县志》记:“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为龙泉灵溪之洲命名为留槎洲,并为留槎洲阁书榜。继而陈舜俞题诗。时谓阁之雄伟,榜之遒劲,诗之警拔为三绝。①”
新编《龙泉县志》大事记,明确记述了留槎洲的命名,但未写明留槎阁建于何时。现有文字可查,最早记述留槎阁的文章是宋季南寿的《留槎阁记》,此记最早见于清顺治版《龙泉县志》②。季南寿是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记文表述其儿时,先君就知有留槎阁,说明留槎阁至少建于宋绍兴年号前。
苏东坡题榜究竟何时?芽一说是元祐五年(1090),是何之奇与苏东坡同泛西湖,书阁名相赠。何之奇,何琬之父,何琬是北宋皇五年(1053)进士,何氏宗谱有记,何琬之父,皇祐五年约有四十五岁,至元祐五年(1090),至少有八十高龄,此时与苏东坡泛舟西湖,是很不可能的。因此,可推测苏之题榜应在皇祐年间,先有阁,后才有留槎阁三字,由此推断留槎阁应建于宋初。
龙泉自唐乾元二年(759)置县。五代期间,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至宋初,窑址已遍布龙泉溪两岸。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曾指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龙泉窑务。制瓷业的发达,带动了龙泉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启动了龙泉境域庙、亭、阁、塔的兴建。据史料记载,孙庙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9),金沙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宋初太平盛世,龙泉经济较为发达的背景下,在龙泉溪中心蒋秦淤上建造楼阁条件应为具备。留槎阁初建约于宋初天禧或皇祐年间,此阁究竟建于何时,未见史书记载,以上仅是一种推测。
宋初的留槎洲已是龙泉一大景观,“佳木修篁,林矗乎其上;渔 贾舸,徒倚乎其侧;烟霭出没,鸥鹭伏见,望之若瀛洲然③。”
宋初的留槎阁与苏东坡题榜,陈舜俞诗号为江南三绝。可见当时之阁的雄伟。留槎阁的壮观,宋陈舜俞诗句已有绝妙的描绘:“高阁凌空蜃吐楼”,“旁结雕甍势倚空”,“画帘凉卷夹溪风。”给人似有:“此景世间寻不到”,犹如月中之广寒宫之感。
陈舜俞描绘的留槎阁,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前已被火毁。季南寿阁记:“厄于寇燎,尺椽不遗。”宋初留槎阁,遭遇火灾毁后,于绍兴二十年(1158)重建,比初建至少相隔有一百余年。
明代张裕《留槎阁记》曾记述留槎阁数毁数建:“中涌沙成洲,构阁于上,先已摧毁者。再逮正片癸酉,复罹孽④。”
新编《龙泉县志》记载:“元未,苏东坡书榜毁于战火,亭阁亦数兴数废。”张裕《留槎阁》写于嘉靖十三年(1534),他表述“先已摧毁”,指的应为元未。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龙泉,1278年青田起义军又攻克龙泉,时城一片大火,史书记载仅城郭就有两千余户房屋毁于战火。在战火中,留楼阁实难免于患。明初洪武年间(1368—1435),留槎阁应有人重建。元未明初在世的叶子奇,明洪武年间曾题咏留槎阁二首。诗中未提及有苏东坡题榜。明代以留槎阁为题的诗作有数十首,皆未提及苏东坡的题字,说明代重建的留槎阁已无苏轼的题字。
张裕《留槎阁记》记载,阁“先已摧毁”,如指元未,那洪武年间应重建,否则便无叶子奇的“留槎阁秋日怀古”一诗。此阁至明正德年间,复遭火毁。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1513),龙泉城内大火,延烧谯楼,济川桥及民居二千家。嘉靖三年(1524),南昌人氏,朱世忠,(号长湖)任龙泉知县,他来龙泉之时,龙泉城内是既无济川桥也无留槎阁。他任职期间,重建了济川桥与留槎阁。明张裕记述:“桥仍曰济川桥”,“阁仍曰留槎”。
清初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留槎洲上留槎阁应存,因在此期间,有不少文人及县令以留槎阁为题撰文作诗,咏景纪述。乾隆年间,留槎洲上还有留槎书院。清光绪版县志,刊有留槎洲图,图示,留槎洲上不仅建有“留槎阁”,还建有“文昌阁”、“育婴堂”。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毕诒策在洲上增植树木,还建留槎精舍,招收诸生,亲自授讲。每年苏东坡生日,在留槎阁上举行东坡生日嘉会,召集文人雅士吟诗作文。
清代留槎洲,绿树成萌,亭阁,精舍耸立,曾是邑人与商贾浏览之胜地。自古龙泉城区有十四景⑤,留槎洲与留槎阁是其中的二景,代表性诗作有《灵溪风月》、《危阁斗牛》。
光绪三十年(1904),夏至,龙泉遭受特大洪灾,水满城内与屋檐平,船可撑至清修边⑥。据老人回忆,留槎洲当时有一老者看守,遇此洪水,老者与阁同被洪水冲走。自此,留槎洲上的树木与阁及其他建筑物被洪水席卷,仅留现存的一株树。
[注释]
①《龙泉县志》1994年6月第一版,大事记,简称新编《龙泉县志》。
② 清顺治《龙泉县志》,国内至今未见原版本,县志办公室留存手抄本。
③ 引自宋季南寿《留槎阁记》。
④ 明张裕《留槎阁记》刊于清代乾隆版《龙泉县志》十二卷。
⑤ 《龙泉地名志》艺文。
⑥ 新编《龙泉县志》大事记。
留槎阁苏轼题榜
众人皆知,苏轼,号东坡,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为民办实事;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全才,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诗词为一代之宗,他精通绘画,深知音律,谙于鉴赏,善于烹调。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源于其烹制而闻名。这样一个大名人,怎么会给龙泉溪上一个小小的“泥石淤”命名呢?芽苏东坡不仅把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泥石淤”命名为“留槎洲”,而且还亲笔题书“留槎阁”。
在宋代,龙泉是颇有知名度的,其因:一是当时龙泉青瓷正处于鼎盛时期;二是在朝为官者众多。北宋时龙泉进士就有一百多个,其中何氏宗族特别兴旺,何琬是宋神宗的政事“高级顾问”,何执中官至宰相。何琬的父亲何子奇(字才翁),是开明绅士,常在江浙一带结交名士。苏东坡曾前后两次在杭州为官,在苏东坡第一次在杭州任通判时,何才翁就结交了苏东坡,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和诗。在苏东坡第二任杭州太守时,何才翁曾专程从龙泉去杭州探望苏东坡。一天,他俩泛舟于湖上,边饮酒边叙谈。苏东坡说:“才翁,西湖乃人间天堂,何不迁之来颐养天年。”才翁说:“吾之家乡龙泉有一景比西湖更佳,江之中有一小洲,亭阁于丛林之中,四周种植有桃树与柳树。此小洲,形如木筏,传说是有仙乘槎留下的。”苏东坡举杯叹曰:“得非张骞所乘之槎留下也。”张骞是汉代之人。他所乘之槎怎么会途径龙泉。苏东坡是大名人,又时任杭州太守,何子奇也借着酒性,忙应说:“眉山先生是说如此,真乃张骞所乘之槎。”苏东坡即兴说:“尔家乡之洲,何不曰‘留槎洲’。洲上之楼阁,应为‘留槎阁’。”何子奇曰:“如此,眉山先生何不书名?芽”苏东坡随即提起案上之笔,写了三个大字:“留槎阁”。才翁把苏东坡“留槎阁”三个遒劲大字携回家乡,捐资刻匾高挂于阁楼上。
“留槎洲”原名“蒋秦淤”,是由瓯江上游南面秦溪与北面的蒋溪冲积形成的,面积约2平方公里,形似一叶芭蕉,又如停留在江中之木筏。苏东坡的命名是极其形象化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又具“名人效应”。现留槎洲已辟为“留槎洲水上公园”,重建的留槎阁比古时的更为壮观,苏轼的题字是按苏轼的字帖真迹书写的,是当今龙泉一大标志性的景观。
最早的留槎阁记
留槎洲上的留槎阁,自宋代苏东坡题字后,就名扬处州十县,誉满江浙两省。南宋进士季南寿曾撰写《留槎阁记》一文,据考,此文是最早的留槎阁记,原文刊于清顺治版《龙泉县志》第十二卷。
季南寿,龙泉宏山人,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道州知州,礼部侍郎,简州知州等职。《留槎阁记》一文约写于绍兴二十八年至三十年间(1158—1160)。
文章以散文体,描写了留槎阁的雄伟,苏东坡题写的遒劲刚毅,贤良陈舜俞题诗的豪迈气慨,并记述了重建留槎阁的经过。此文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赞扬陈舜俞的诗与苏东坡的题写;第二层次,描绘留槎洲与阁的景观;第三层次,主要阐述这一风水宝地,地灵人杰的历史;第四层次记述重建留槎阁的经过。主题是,通过对留槎阁题诗题字的赞扬和龙泉自有此阁后出名人历史的阐述,指出留槎洲及其阁不仅是江南的一大景观,而且是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
推荐浙江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