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请见blog.sina.com/henryshi418
2009年10月下旬,和朋友相约去了一直久违的九寨沟。这么著名的地方,此前我却一次都没有去过,只是因为觉得太出名的地方,人就多,拍得也就多了,再也出不了什么好片子了。这次回来,整理完片子后,发现我原先的想法一点都没有错。出来的片子,不是不满意,就是与网上的、摄影杂志上的照片极大地雷同 - 不是质量雷同,而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非常遗憾!
但是转念想,我们去九寨沟的那几天是非常快乐的,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多彩的颜色;拍片的过程也非常愉快,回来后整理照片、直到打印出来,花了整整一周,期间非常充实;再和朋友交流,在大家的溢美之辞(“夸大其词”)中陶醉。而这一切,不难道是摄影的真谛吗?享受过程,可以是我这种“菜鸟”的托辞,也可以是真理。
行程
虽然上海到九寨沟刚刚开通直达航班,但因为和朋友相约在成都集合,就从上海浦东飞到成都,然后直接转机去九寨沟。成都双流机场把到九寨沟九黄机场等的支线航班安排在老的候机楼,简直是一团糟。我们当初在设计行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是,因为九黄机场是高原机场(海拔3500米),受到天气的影响,飞机常常延误。滞留的旅客只能在那个老候机楼等待,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有多混乱(和我们的回程相比,在成都双流机场的经历只是小巫见大巫)。
在候机的时候,买了本介绍九寨沟、黄龙的旅游小册子,在飞机上认真研读起来,并规划了未来几天的行程。事后才发现,除非你亲自经历了,任何人、任何书都帮不了你。这也就是“小马过河”的道理吧。在晚点了若干个小时后,我们终于还算“顺利”地抵达了九黄机场,那已经是晚上7点了。
这次我们在九寨沟全程住的是九寨天堂。在这么个高原,有这么个酒店,真的是“天堂”啊!我们原本就想好的,把这次旅行设计成一次“超级FB”之旅,而酒店确实没有让我们失望。
第二天,我们去了九寨沟。从九寨天堂去九寨沟很方便,开车也就30分钟左右。而且沿途一路色彩斑斓,因为正值深秋,路两边的山坡都被染上了黄色、橙色、红色和绿色,让我们对九寨沟充满了憧憬。
第三天,因为早晨起来下雨,原本我们想就窝在酒店里的。但早餐后,雨又停了。我们出发就在九寨天堂附近走走,去了岷江源(在九寨天堂到九黄机场的路上)、尕米寺、川主寺(我们在那里午餐,就在九黄机场下面)、安多臧寨和甘海子。这一天里,我们先后经历了小雨、小雪、太阳、冰雹,真是太神奇了。而我们见到了和九寨沟完全不同的景色,那是一种开阔的高原的感觉,让人有一种放声呐喊的冲动。我们还请西藏黑教活佛给我们每一个人灌了顶(也就是摸一下头)、骑了安多臧寨藏民的马上了他们的“神山”。我自己觉得,这是此行最值得的一天。
第四天,我们去了黄龙,沿途要翻越一座高山,垭口海拔4,000米,在那里停车近距离欣赏了雪山风光。
第五天,我们预订了下午3点半的飞机从九寨沟回成都,计划去峨眉山的。下午2点我们赶到机场后,惯例似地被告知飞机晚点,什么时候起飞不知道。因为有了成都机场的经历,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没想到,这次更糟。我们一直等到晚上8点,机场外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知道没戏了。还不错,航空公司安排我们回酒店休息。下山、到川主寺、换房门钥匙,刚躺下没一会儿,航空公司又通知可以起飞了 - 成都飞往九寨沟的班机已经从成都起飞,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抵达九黄机场。我们一大帮人重新穿上衣服,兴匆匆地再次上车。没想车行驶到半途,司机接到通知,说我们那架班机已经返航成都(成都和九黄机场之间启航返航是经常的事),因为九黄机场天气不够飞行标准!
大家白高兴了一场,看来还得回那个酒店过夜。车上有人不干了,坚持在机场等,不愿再来回折腾了。司机就先把他们送回机场,再把其余的人拉回酒店。再一次地登记、领房卡,办完手续已经是晚上12点了。这一次只是和衣而卧,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叫醒呢!我和酒店的服务员聊天,他们说航空公司凌晨3、4点通知客人登机的情况也有,把我吓了一跳。我是一旦睡下了,不到日上三竿,怎么也不想起的人。
还好,体谅的航空公司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才叫醒我们,还安排了早餐。待我们7点多赶到机场的时候,九黄机场早已人满为患了。我们在贵宾休息室发现了昨晚执意留下的同机的那几个客人,他们一宿没睡。
然后就是再次的等待,在贵宾室消磨了3个小时后,直到10点多,我们终于可以登机了。再见了,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九寨沟。
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它在地貌上属岷山山脉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区,处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段。由于这里风景优美、地形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要获得这个称号可不容易,截至2009年6月,在全国被评为“世纪自然遗产”的只有7处。
九寨沟现已开发的景点包括盆景滩、卧龙海、正树群海和正树瀑布、诺日朗瀑布、镜海、珍珠滩、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五彩池等不下二十个,分布在主沟正树沟和两条支沟则查沟和日则沟上,平面形态成“丫”字形排列,面积720平方公里。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假设天气状况良好,我估计也至少需要在沟里泡掉3个整天的时间,才能把九寨沟拍个大概;如果想细细品位、不断变幻角度、等光线,要消磨1、2个星期也没有问题;若需要把九寨沟的四季风光摄入镜头,那在这里所花的时间,就是1年、2年喽。
九寨沟门票310元,只限当天使用,好像有点贵。但这并影响全国的游客蜂拥而至。据说2007年,九寨沟接待的游客量达到高峰,全年达150万人次。平均每天4,000人。考虑到九寨沟淡旺季游客人数差别很大,高峰时节每天接待上万人是一定的。此后,受到地震的影响(虽然九寨沟和周边地区受到的实质损失不大,更多的影响是心理层面的和陆路交通的),2009年的游客数量据估计可以达到70万人次,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早晨我是和两个朋友一起进沟的。一进去,我就建议我们分头走,然后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集合。我知道,扛着三脚架,不时需要换镜头和滤镜的我,是没有办法和只拍“到此一游”照的游客保持同一步调的。开始朋友们还很客气,坚持一起走,有个伴。但还没出半个景点,他们已经按奈不住我的“慢性子”了,便和我分手,大踏步地向下一个景点“冲去”。
结果,从早上10点开始,到下午5点集合,我只拍了箭竹海、熊猫海和五花海三个景点,占全部景点的1/7?在这7个小时里,我没吃、没喝(我是没想到在景区里竟然一个小卖部都没有)、没坐、没停,虽然速度不快,但着实走走拍拍了7个小时。而我的伙伴们,已经从箭竹海开始,全部步行(没有坐穿梭巴士)走完了日则沟和正树主沟的全部景点 - 他们看的景点比我多,没有遗憾;我看的景点比他们细,留下的照片回忆比他们多,也没有遗憾,并且如果下次再去,也不会觉得枯燥 - 各得其所。当然他们“急行军”的后果就是后两天的体力就不行了,其中一位膝关节还受了伤。
走马观花九寨沟之后,觉得九寨沟的管理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景区餐饮的安排和管理、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景点与景点之间交通的改善等等。但是话又说回来,瑕不掩瑜。九寨沟实在是很美的。“九寨归来不看水”并非浪得虚名。
先说水,九寨沟的水是最出名的。你不能想象,一滩滩从高山流下来的雪水,为什么是那样湛蓝湛蓝的。九寨沟的湖泊都不深,清澈见底。同行的友人问为什么水里没有鱼?“水至清而无鱼”嘛。回来看照片,不用PS,湖水就是那样的鲜艳饱和。
枯萎后倒下的枯树干,横七竖八地躺在清澈的湖水里。而它们依然笔直、依然苍劲有力,即便死了,也给我们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九寨沟照片的典型前景。偶尔有那么一支仍然挺拔地伸出水面,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一汪汪碧蓝的高山湖泊边,生长着各色各样的植物。在深秋的季节,黄色的、橙色的、红色的、紫色的,在常青绿叶的衬托下,直冲你的眼球,让你应接不暇。这些植物,好像是抢走了世界上最好的画家的调色板,又把颜色涂抹在自己身上,展现给周围的人们。
最美的,是多彩的植物倒映在碧蓝的湖水中,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幻影。如梦如幻。一个朋友端详我的一张照片半天,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看,因为倒影和现实一样美。
多彩的植被上面,是雄伟的高山。山体被常绿植物掩映着。而在绿色中间,不时还有一个个黄色亮点,那是黄色的树,给原本单调的山体抹上了点点的暖色。在高山尖尖上,是常年不化的积雪,就像戴了一定白色的帽子,提醒着人们,这里是高原。
就这样,从下往上,是湛蓝的湖水和湖水中幻影般的倒影、五彩的植被、苍色的高山和白色的积雪。当这一切结合在一个场景下,扑入我的眼帘,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
是不是还缺少了什么?如果湖边再站一个白衣少女,是不是更有诗情画意?是的,我在景区里就遇到无数拍婚纱照的,以此水、此树、此山为背景,记录新人们最幸福的时刻。祝福他们!
最令我感动的,九寨沟可以说是“一步一景”。我不知道这是人工安排,还是天工造物,简直是太神奇了。无论你站在哪里,无论你往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即便是一根枯枝,但就因为它在那个地方,恰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得天衣无缝;即便是少数的几颗斑斓的五彩树,却排列出柔美的曲线,让人忍不住举起相机,扼杀了无数的胶卷、电池和感情。
话又说回来,九寨沟的风景是美,但是作为一个对于摄影刚刚有一点感觉的新手,我觉得九寨沟是很难拍的。不仅仅因为它已经成为太多太多人的作品,更是因为相机(特别是数码相机)难以表达它那高光比度的秀美。我在沟里拍了150多张照片吧,回来后比较满意的,不出5张。期间有个人审美爱好的原因,有天气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还没有摸到拍摄“山沟”这种地貌的感觉。
首先,九寨沟的光比度是很大的。夹在高光的湖面和雪山中间的,是暗部的山体。五彩的植被则不同,如果呈现暖色的黄、橙色,就比较鲜亮,而紫色、绿色,又比较黯淡。要把不同光线、不同色调的美丽景色,融入一张照片,难啊!渐变滤镜不知道为什么发挥不了作用。很多片子令我不得不用HDR,但合成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其次,山沟里的气候多变,很难预期当天的光线变化。我们去的那天,大多数时间是阴天,期间下过一点点小雨,太阳也羞涩地露过一个脸,只那么几分钟。而且山区雾多,雾对于摄影,有时候是好东西,有时候就不那么可爱了。
还有就是“一步一景”的九寨沟,小场景多,大场合少。另外,由于湖水至清,水生植物很少,就很难找合适的前景。难怪最经典的九寨沟照片都是以那些倒在水里的枯树作前景了,缺乏新意。
小困难还包括景区内全部以木头的栈道连接,栈道是建在水上的,就像桥。但这些“桥”太轻,三脚架架在上面,一旦有行人经过,脚步的震动足以影响拍摄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光线阴暗,需要降低快门速度的时候。我只能拿出快门线,屏住呼吸,静等没有行人经过的时候,按下快门。但在游人如织的九寨沟,要等那么一霎,多么不容易。
在沟里拍摄对我这样的懒人倒有一个好处,就是沟里的太阳出来得比较晚,因为沟被群山围绕着,一般都要到上午8、9点,太阳(如果有的话)才会照进沟里,这样就不需要赶早去等待那第一缕阳光了。
这一次由于时间和行程的关系,完全来不及细细体会九寨沟的美。相约了冬天的时候有机会再去,冬天的九寨沟是另一种美。
尕米寺
此前从来没有去过藏庙,这次听说西藏黑教的“圣寺”就在九寨天堂到机场的路边,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
但是没有一个推荐那里的司机说得清楚尕米寺和“黑教”的来历,有的说“黑教”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门派,和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一样;也有的说“黑教”是西藏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结合后的产物。回来后简单地查一些资料,才知道,“黑教”就是苯教的异称,只是现在的苯教,和佛教传入西藏之前的苯教大不相同了。
佛教传入西藏之后,西藏当地的苯教受到很大的冲击。期间虽然有反抗,但终究不敌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的攻击,无可奈何地衰落下来。一方面,苯教开始向佛教靠拢。因此作为苯教圣寺的尕米寺,也完全是藏传佛教寺庙的型制、供奉与佛教同样的诸神,让我这个门外汉一头雾水,还真以为这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支派呐;另一方面,苯教徒和寺院受到排挤,渐渐转移到云南、青海、四川等藏汉杂处的边远地区,继续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黑教”(苯教)的圣寺会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尕米寺所在的地方叫作小西天,所以又有“小西天尕米寺”之称。“尕”是高兴的意思,“米”意为安静的处所。“尕米”应该就是原始佛教(苯教也向之靠拢)的真义吧 - 在宁静之处享受心灵的快乐。
相传1355年,西藏穷波地由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见地势开阔,呈凹形,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西临岷江,东面所靠山岩中,有天然苯教教徽,当地人称之为“雍忠岩”。喇嘛心动,遂发愿于此建寺院,取名尕米寺。
进入尕米寺,俨然走进了一个小工地。尕米寺正在翻新改造。当然诵经、拜佛活动依旧。高高的经幡矗立在偏殿前,一个藏族妇女绕着偏殿逆时针一次又一次地转着。每路过殿前的转经筒,必定无一遗漏地逆时针方向拨动转经筒。这就是现在所谓的“黑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之一,他们转经、转山都是逆时针的,而藏传佛教一定都是顺时针的(因为六字箴言是从左至右写的,顺时针转经,是正读;若逆时针转动,就是倒着念六字箴言了)。据说,这是苯教徒为了显示其与佛教的区别而特意为之的。
因为主殿在装修,所以现在偏殿成为接受善男信女朝拜的主要殿堂了。穿过偏殿,是一个小小的广场,香炉、烛台一应俱全。广场后就是主殿了。现在的尕米寺活佛在主殿侧的一间小房间里打坐诵经,我们就是在那里接受他的“灌顶”的。看来活佛是有相当年纪了,不像电影、电视里中原方丈那样慈眉善目(我对方丈的印象都是清瘦的脸,长长的白眉毛从面的两旁垂下来),但在安详中透着威严。那一种平静是我在哪里都没有看到过的。
在由一系列佛堂、转经堂和僧舍组成的建筑群后面,就是“黑教”的圣山。门前的经幡、红白相间的建筑、远处苍绿的高山植被、红色、灰色的岩石,在蓝天白云下映衬下,宁静、庄严而又与世无争。
尕米寺和内地的佛教寺庙不同,还没有那么商业化。尕米寺不收门票,欢迎任何的游客。它就是一座庙,供信徒供奉。它也需要生存,也会接受布施,但绝不强求。在礼佛完毕后,有一位僧人介绍可以燃放酥油长明灯。不同大小、不同意头的长明灯不同的价格。有一对游客问可不可以不放,僧人答曰“一切随意”,言辞之间没有任何的不快。我们一踏进大门,开始没有任何僧人招呼我们,任由我们在寺内闲逛。后来才出来一个小喇嘛带领我们参观、礼佛。他们就是那样随意、随性。在寺内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喇嘛拿着手机发短信,而这在内地寺庙,已经是一道太正常、也太可笑的场景了。
在尕米寺进香礼佛的人很少,和我们同时的,连同我们一行三人,总共才五个游客,再加那个一直在默默转经的藏族妇女。(据说每年庙会的时候,尕米寺会热闹很多。)这和我们两天后去的峨眉山门庭若市、香火鼎盛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尕米寺处在九寨沟至九黄机场必经的要道上,加上它在苯教中的“圣寺”地位和“苯教”的神秘感,是大有“题材”可以开发的。若找一些“策划高手”,绝对可以把它打造成另一个人文旅游景点,毕竟每年有上百万人要经过这里。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本来嘛,这里是“高兴的宁静处所”,不是“凡夫俗子”祈求荣华富贵的地方。
据说寺庙里是不能拍照的,特别是不能拍佛像,所以只在尕米寺殿外的广场上拍了几张照片。本来是很想拍一张那位活佛的照片,但看到他那默然的神情,也就作罢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匆匆离开了。但此后两天里,又多次路过尕米寺。每再看到蓝天下的孤独的经幡,都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敬意。
安多臧寨
去安多臧寨完全是偶然。从尕米寺出来,在川主寺吃了午饭,同行的友人提出想骑马。包车的司机就把我们带到离川主寺不远的一个大广场,那里歇着几匹马,有几个藏民照看着。听说我们想骑马,他们就拿出像模像样的价目表,标明上山转一圈多少钱、寨子里看看多少钱。我们决定走得远点,就选择了上山的路线。付了钱,竟然每人还发一个牌子,挂在胸口的那种,他们叫“马牌”,表示付过钱可以骑马了。
为我们牵马的,也是那几个藏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黑黑男人,人很幽默,常常吓唬我们说山里有野猪;两位藏族妇女,其中一位比较活泼,话也多一点;另一位就比较沉默了。不过他们的普通话都很好,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和他们三人相处了2个多小时,我感到他们很容易沟通,完全和我们一样,丝毫没有感到他们与我们的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毕竟全天下的人,还是共同点更多一些。
我们就这样向他们所谓的“圣山”出发了。这是他们寨子自己的“圣山”,就在寨子的后面。路程不远,穿过寨子,就开始爬山了。海拔也就是从3,000米上到不足3,400米左右的样子(因为九黄机场也就3,500米,而站在“圣山”顶上看,机场还在我们“上面”呢)。因为我骑在马上不能拍照,就要求跟在他们后面走,所以大多数的时间我租的那匹白马都在路边吃草。
走走停停歇歇,来回两个小时。但就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让我初次体会到了高原的壮美,那是一种与九寨沟的秀美完全不同的美,是一种“大美”。
站在“圣山”的半山坡上,蓝天白云是那样的触手可及,远处是连绵的不知名的山峰,山坡上茂密的高山草甸把整个山体裹得严严的,山脚下就是安多臧寨和其它村落,以及他们的佛塔、经幡。我想用“开阔而有层次”来形容我所看到的景色 - 大海、草原确实开阔,但没有层次;园林有层次、一步一景,但不开阔。只有在高原,人、村寨、山坡、山峰(雪山)才能够这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平铺在一个三维空间里,没有留白、没有浪费。
“圣山”上的色彩也是值得一赞的。简单但不单调、大气但不杂乱。远处白色的雪山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提供了远景;视野的正对面,是山坡上暗红色的高山草甸;偶尔有一两颗仍然鲜黄的大树,为大片的红色点缀出盎然生气,构成了视觉的中心;在草甸的下面,是在深秋已经发黄的植被;最底下,就是白色的臧寨和五彩的经幡了。红、黄、白、蓝,就四种颜色,简单但不单调,扑面而来。坐在山坡上,周围没有一点声音,让你可以静静地享受这一美景,怎么也看不够。
当然对于美的认识,人和人的看法是大不同的。那两位牵马的藏族妇女,看到草甸上偶尔长出的小花,兴奋不已,一定要让我拍下来。我也就从命,但心里想,小花哪里没有,上海的植物园、公园,甚至路边的花坛到处都是。而藏民们,可能因为每天面对蓝天白云、高山白雪、草甸植被,视觉疲劳了吧。
安多臧寨是宁静的。下山后,我们穿过整个寨子,寨子不小,藏居一个挨着一个。每家的院子都很大,院子周围插满了经幡。很多藏民家的院子里还升着国旗,在五彩的经幡中间,依然醒目。不知道这是政府的有意安排,还是藏民们的自觉表现,反正让我感到别有一番韵味。院子后面就是两层楼高的藏居。只是这么大一个寨子,我们在下午3点多的时候,只见到一个藏族妇女在院子里忙活,我和她四目相对,点头打了一个招呼,她也友好地回敬了一个微笑。除此之外,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任何人了。
这一次深深感到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到藏民家里去做客。其实他们是很好客的,牵马的藏民是邀请了我们的,但因为还要走一段回程路,就放弃了。
在开阔的高原拍片,我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还是高光比的问题。数码相机在处理高光比场景时的表现总是不令人满意;而个人的摄影技术也有待提高。不过,这次在安多臧寨的“圣山”上拍的片子,是我整个行程中最多的,相对而言也是我最喜欢的。我坚持以为“大美才是美”。
甘海子
甘海子位于尕米寺至九寨沟的途中,离九寨天堂很近。甘海子是又一个高原湖泊,但由于湖泊里的水生植物非常茂盛,更像是一大片湿地。据说电视剧《笑傲江湖》中的很多场景是以甘海子为外景地拍摄的,可以想象甘海子的美了。
那天离开安多臧寨,在回酒店的途中,看到一片湿地被围绕在五彩的群山中,就请司机放我下车,然后我独自沿着甘海子湖边,就这样边走边拍,一路回到了酒店 - 2个小时走了2公里吧。
大家不要以为“海子”有多大,即便是一滩水,在这里也被称作“海子”的。我在九寨看到的“海子”,包括这个甘海子,和西藏所谓的这个“错”那个“错”的,在面积上相差很远。我所见到的甘海子呈狭长行(在百度地图上看甘海子好像是圆形的),东西最宽处也不超过500米,南北则延绵3、4公里。即便这样,也就是一个方圆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湖。
但偏偏这个小湖夹在两边的群山之间,山坡上深秋的斑斓色彩,倒映在湖中,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相映成趣。放眼望去,湖水是灰色的,而由于深秋的关系,水生植物却都已经发黄;稍远处,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山坡是五彩的,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甚至是紫色的;而紧邻的另一个山坡却还都是绿色的,只有一、两颗黄色的树点缀其间。我真不知道这些山坡植物是人工种的,还是天然长成的。如果是前者,那么那个规划师一定具有摄影家一样“好色”的眼光;如果是天然长成的,我只能是感叹自然造化了。
再往上,就是铁色的群山和在浓雾中时隐时现的雪山尖尖了。这样的场景在这两天里看得多了,倒也没有什么稀奇。只是在甘海子,这里的前景是一片不大不小、宁静得让我听得到自己心跳的高山“海子”。
甘海子是那种介于九寨沟和安多臧寨“圣山”之间的那种美吧。它没有九寨沟那样秀丽,湖水也因为太多的水生植物变得不那么清澈见底;它也没有爬在高坡上那种开阔的气势。但是甘海子又兼而有水的灵性和柔情,以及山的挺拔和豪放。这却是难得的,而我也很幸运,在两天里看到了三种不同的风景。
那天正好是多云,太阳时有时无。有时候,正悻悻地走着,不知道拍什么好。突然间,一道阳光射到对面的山坡上,并映射在湖里,就马上举起相机,拍下那难得的一幕。
从摄影的角度看,甘海子当然可以出不少好片子。和《笑傲江湖》的导演、摄影师选择同样的场景应该不会大错。但甘海子也要求较高的摄影技巧,因为夹在两排山峰之间的景物,总是不太容易表现全景的。
甘海子就是路边的一处自然风景,不收门票,没有管理、没有食宿(也不需要安排食宿,甘海子的南北两边分别就是九寨天堂和甲蕃古城,一个是超五星级的天堂,一个是四星级的度假酒店。也就是开车五分钟的距离),只有一处通往湖中心的栈道。我不理解,这里不收门票,并且处在交通必经之道边,反倒没有游客来玩。我所在的两个小时时间里,除了身边匆匆而过的车辆,和我一起在甘海子漫步的游客不超过10个。这倒也好,我可真稀罕这份宁静和孤独,特别是面对这样美景的时候。
黄龙
去黄龙之前,没看过多少黄龙的片子,对它没有什么感觉。印象中黄龙总是作为九寨沟的附属品而推介的 - “这次去九寨沟,黄龙去了吗?”“去九寨沟啊,那黄龙顺便也可以去看看”。既然来了,我们也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何况我们有一天富裕的时间,雪也不下了,道路畅通,就临时找了一辆出租车,出发去黄龙了。
从九寨沟去黄龙,开车大概2个半小时。基本是一路上行,越过一个海拔4,000米的垭口后,汽车稍稍下行到3,200米的高度,就到黄龙脚下了。
这次经过的这个4,000米的垭口,是我们此行的最高峰。我们和很多其他游客一样,在垭口的一块空地上停车、拍照留念,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雪山。相比在尼泊尔看雪山,同样地感动,但感觉完全不同。
2008年我去尼泊尔,在海拔900米的博卡拉仰视喜马拉雅山脉海拔7,000多米的安纳布尔纳峰 - 在视线以远22公里的地方,觉得非常壮观、伟大。而这次,眼前的雪山显然没有喜马拉雅山高大,落差只有1、2千米(站在海拔4千米的垭口看几座海拔可能只有5、6千米的雪山),却近在咫尺,似乎几步就可以走到似的,感觉自己也已融化在雪山群中了。
垭口空地上有一个玛尼堆,边上围着经幡,还有几块碑,介绍这里的海拔之类的。我突然看到两个包着头巾的藏族妇女,倚靠在一座石碑边,远眺着远处的雪山。天很蓝,白云在深蓝色的背景上淡淡地涂抹了几笔,阳光不是那么浓烈,但也照得阴影毕现。正好边上没人,我迅速地举起相机咔嚓了几下。回来后整理照片,这是我此行最满意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其实我也想静静地坐在这里,好好欣赏这眼前的美景啊。我是羡慕她们的,不知道她们是不是也羡慕我们呢,围城啊!- 不行了,风太大,天又冷,还得赶路,上车吧。
黄龙景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四川盆地西部山区交接带,为涪江、岷江、嘉陵江三江源头分水岭。到九寨沟是看水,而在黄龙据说是看地表钙华景观。至今也没有搞明白钙华地貌是怎么回事,反正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黄龙属于钙华堤坝,其形成是含有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受到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我们是坐缆车直接从山脚下上去的。从缆车的落客处,到真正的黄龙景点(五色海)还需要步行2公里左右。一路道路虽好,都是整齐的木质栈道,但风景平平。例外的是其间有一个观景平台,站在平台上,右手可以看到我们一路从川主寺来黄龙的路,在群山之间弯弯曲曲;左手,就是黄龙景点,可惜被茂密的森林裹得严严的 - 其实,从缆车站到黄龙的这两公里间,黄龙总是这样害羞地隐藏着,偶尔露出一个小脸 - 透过一片苍绿的原始森林,如果你突然看到一小方碧蓝的湖水和橙黄色的植被,那就是黄龙了。
走出栈道,眼前顿时开阔起来。往左再上几十个台阶,就是黄龙著名的五色海和黄龙(后)寺;往左,沿阶而下,是黄龙的其它景点。连接五色海和其它景点的,是一大片空地,据说是高山冰川遗迹。现在冰川是没有了(我原希望能够见到的),只看见高山雪水融化后丝丝地留下来,印湿了一大片。
拾阶而上,就来到五色海。这里是典型的钙华池地貌。这里的雪山融水,被钙化的石阶衬托着,一层一层的,像梯田一样。按理说,五色海应该是得名于多样的颜色,每一层湖水应该都是不同色的吧。但那一天我们没有看到。倒是不规则钙化石在阳光中泛出橙色的暖色调,点缀在青蓝色的湖水之间,为照片增加了曲线的前景。
在湖水的那一头,就是黄龙寺。灰色的房顶、黄色的墙,坐落在两侧山间,非常地醒目。我和朋友说,把黄龙寺建在这里,一定是处于美学的角度。如果没有这座寺庙,五色海将直接面对远山和蓝天,显得稍微有些单调。而一旦把寺庙放在湖水和群山中间,不仅视觉有了中心,还为这里的景致平添了人文的色彩。真是妙笔!
黄龙寺两边的山坡上,和安多臧寨边的山坡一样,长满了暗红色、黄色的高山草甸;而寺后,就是巍峨的雪山了,白色的山顶和灰色的山体,在蓝天白云下是那样的清晰。
一般的旅游线路,在游览完五色海之后,应该一路下山。走完3.5公里的栈道,也就看完了所有景点,到了沟口了。但那天我的朋友腿不好(他是在九寨沟急行军,伤着了膝关节),我们就决定原路返回,再坐缆车下山。我们和大部队的游客正好反方向,他们还以为我们是刚爬上山,然后准备坐缆车返回呢!哈哈,我们倒也乐得享受这“啧啧称赞”。
黄龙比较人性化,虽然我们没有走完黄龙全程,但就在我们走的2、3公里路中,我们就见到一个小卖部,竟然还出售咖啡!真是让我们感动。
我们也非常幸运,去黄龙那天的天气不错,长时间见到了久违的太阳。这为摄影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虽然过去的几天里,密集地看了很多景点,但依然觉得黄龙有黄龙的看点。它比九寨沟大气,没有遮挡,可以方便地将水、人文和山融合在一张照片里;它比安多臧寨秀气,安多臧寨附近没有水;它也比甘海子开阔。不虚此行。
景点比较
看了这么多,其实觉得每一处景点都很有特色,没有重复,远没有到“审美疲劳”的时候。我最喜欢九寨沟的“秀丽”、尕米寺的“人文”、安多臧寨的“大气”、甘海子的“宁静”和黄龙的“协调”。
希望能够再有机会去九寨沟,再去会会那里的景和那里的人。
与旅行、摄影有关的
阿坝
我们此行的九寨沟、黄龙,都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2008年那次大地震中,阿坝州是受灾最严重的。好在位于阿坝州的九寨沟、黄龙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但是抵达那里的交通却至今还没有通畅。
阿坝州是由安徽省援建的(就像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安徽省的工程队和工程机械,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安徽援建队伍打出的口号是“安抚灾区、‘徽’常真情”,让人感动。在上黄龙的缆车上,我们正好和一队安徽来的游客同车,我问他们知不知道阿坝州是安徽援建的,他们当然知道,而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真的是患难见真情!
高原反应
对于高原反应,绝对是“小马过河”,各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体会完全不一样。
此行之前,除了一次在西藏拉萨机场转机,我从来没有去过高原地区,所以对于传说中可怕的“高原反应”,还是有一定心理障碍的。但这次从上海经成都到九寨沟,立即面临的就是海拔3,500米的九黄机场 - 没有问题,下了飞机,我们几个还忙不迭地抽烟呢;九寨天堂海拔2,200米更没有问题;九寨沟主要景点的最高处也就2,500左右,没有异样的感觉,我还没吃没喝没歇地走了7个小时呢。
在去黄龙的途中,在司机的建议下,喝了“红景天”口服液。然后坐缆车上到黄龙的最高点黄龙寺和五色海,据说海拔有4,100米,但根据我的手机GPS定位的结果,也就是3,500。因为我走走停停拍照,所以有时候不得不一路小跑追上前面的同伴,也走(跑)得和平地一样的轻松。
我们此行路过最高的是一个海拔4,000米的垭口,我们在那里停留了两次,每次10来分钟。倒不是因为海拔高度有什么不适,而是风太大,冷。
通过这次的行程,我了解我的身体对于4,000左右的海拔是可以应付的。这也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适,那就是在九寨天堂的时候睡觉不是很好,睡不踏实,醒得早。但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高原的问题,还是就是暖气太热的缘故。反倒那天因为航班取消、滞留在川主寺(海拔3,000米)睡得很香(临睡前觉得心跳得厉害,但不一会儿也就睡着了)。还有就是在高原小跑、特别是走山路,毕竟有些气喘。这也可以理解,我在平地,上跑步机跑500米还气喘呢!
我看周围的人,基本和我一样。我同行的朋友都没有感觉有剧烈的高原反应。那天上黄龙,一路上也只见到两、三个人,坐在路边面露难色,看来是气喘、头痛得厉害。相对黄龙的人流量,两、三个人实在是少数。路边吸氧的人倒是不少,不知道他们确实是有高原反应,还是“防范于未然”。其他人,包括年老的长者、年少的小朋友、肥胖的中年人,个个乐呵呵的。
我的体会,对于高原反应,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一定要放下心理包袱。先从2,000米开始,慢慢适应,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现在很多旅行团安排上午从成都飞到九寨沟,下飞机后马上就去黄龙,从成都平原一下子到3,500米,途中还要路过海拔4,000米的垭口,这样出现高原反应的机率就可能会大一些。
住与吃
九寨沟及其周边地区,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住宿完全不成问题。各种档次、各种风格的住宿要求,都可以满足。五星级酒店就有两家,然后从四星级一直到“农家乐”(应该叫“臧家乐”),应有尽有。从离九寨沟沟口只有几步之遥的,到需要开车半个多小时的,一应俱全。大家通过旅行社或者网站,很容易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住宿地点。
但是,即便九寨沟附近住宿宾馆旅店很多,仍不能满足旅游高峰时期的需要,特别是如果你想住五星级宾馆的话。如果大家秋季来,提前预订是必须的,而在价格上,也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旅游旺季时,九寨沟高档酒店的价格是很贵的,真的很贵很贵。
这次我们住的是九寨天堂,和其它地方的洲际酒店相比(九寨天堂是洲际管理的),这里更加有特色 - 房间设计得古色古香;即便普通的单人大床房,其休息区和睡眠区也有合理的间隔;水、电、电视自然都是一流的;而酒店大堂不仅富丽堂皇,更是明显花费了大量的心思 - 整个大堂就是建在一片原始森林里的。让你足不出酒店,就能感受到九寨沟的多彩世界。据说在建造这个酒店的时候,为了尽可能保持原始森林的原貌,大型的工程设备都没有用,很多东西是人工一点点建起来的,真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从酒店窗口看出去看到的每一个树,都是已经在那里矗立了成千上百年了。
九寨天堂出名的另一个特色是温泉。但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亲身体会一次,留待下次再去的时候再体验吧!
在九寨沟吃也是不成问题的。当然,在四川,当然是辣的川菜多一些。当地有名的有虫草鸡、贝母鸡、冷水鱼、糍粑等等。除了在酒店吃饭,川主寺是一个餐饮集中的地方,但如果没有熟悉的人带去,就不知道哪家好、也不知道是不是挨宰了。我们是包车司机带我们去的,价格还算公道,味道也不错。只是对于高原的米饭,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老是夹生的,因为沸点低的缘故。只能将就了。
唯一需要提请大家的,如果大家不想在九寨沟去挤那个“大食堂”的话,一定要带足够的水和干粮才进沟。黄龙就没有问题,不仅因为在黄龙游玩半天基本就够(除非你和我一样是个爱好摄影的慢性子),不存在午饭的问题;而且在黄龙景区内也有小卖部,可以买些水、饮料和干粮、小吃应急。黄龙山脚下是一个小村子,出租车司机都在那里休息、等客人下山。一般游客也在那个据点午餐。
总的来说,在九寨沟附近吃饭不便宜。在五星级酒店,人均1、2百块是常事;在街边(比如川主寺),即便熟人介绍,人均也在6、7十块。我想如果参加旅行社,这方面的开销会小一点。自由行“自由”的代价就是较高的成本,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交通
看来进出九寨沟和邻近地区的交通是一个问题。在旅游高峰季节,飞机票非常紧张。由我们的经历,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去或者离开九寨沟,都尽量赶上午的航班,越早越好。因为一般来说,高原上午的天气比较好,而到下午就很难说了。上午的航班,尽管可能晚点(为了照顾前一天没有飞走的航班),但完全取消的机会不大。但像我们这样到了下午,哪怕是差一个小时,也可能决定你当天走得了走不了。
除了飞机,当然可以走陆路,但大地震后,公路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成都到九寨沟需要开车12小时(还有一条路据说只需要8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少人走),很辛苦,更何况下雨、下雪,走山路也不安全。好消息是从成都到九寨沟要建铁路了,坏消息是铁路至少要6年后才能通车 - 在高原建铁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确实不容易啊!
如果你早到了九寨沟,可以现在周边转转(当天去九寨沟时间来不及,而若当天去黄龙,又怕突然的高原反应),甘海子啦、尕米寺啦、这个那个臧寨啦,都是不错的选择。好好休息、多吃好吃的,为第二天进沟作好充分的体力和物力的准备。离开九寨沟的时候,下一站尽量不要安排特别的活动,更不要买联程的航班。在九黄机场看到有些旅客来回改机票,实在麻烦啊!
一旦到了九寨沟,内部的陆路交通还是相当好的。机场、酒店、九寨沟景区都是柏油马路连接。路虽然不宽(窄的地方双向两车道),但非常平整。特别是这条路(好像是省道S320)就建在山的夹缝之间,蜿蜒前行,没有悬崖峭壁的恐惧感,只有一幅幅美景扑面而来。
从川主寺(九黄机场脚下)到黄龙那一段路,因为修路的关系,而且是在山崖边一路上下坡,比较难走。有时遇到修路队的工程机械作业,还需要等候一点时间。那天我们从九寨天堂出发去黄龙,单程大概是3个多小时。
在九寨沟,除了出租车和酒店的包车外,就是旅行团的大巴了。所以,如果你是自由行,最好事先租好一辆出租车,这样会比较方便一些,也会节约时间。旅游高峰季节车辆比较紧张,我们那次去黄龙,就是现找出租车,耽误了半个小时。车费(捷达出租车,从九寨天堂到黄龙来回600元,九寨天堂到机场200元)倒非常公开透明,好像都是“行规”,我们也就没有讨价还价。
在休闲的时候,哪怕在酒店周边步行走走也是非常暇逸的。临离开九寨的那天,我们就在九寨天堂酒店外散步。马路上没有行人,偶尔看到一两个护林工和养护工。周围的雪山、五色的植物、路边的小花,都是你一个人的。
天气和服装
去九寨沟之前,我每天查询当地的天气预报,以便作好准备。奇怪的是,我看的天气预报明明是十几二十度的天气(最低温度也在10度以上),但临到九寨沟飞机降落之前,空姐在广播中却说户外天气是零度!这个差距可是太大了,着实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好在下飞机之后,发现体感温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冷,当晚算是应付过去了。大家都说高原早晚凉、中午热。但因为我在九寨沟的这几天天气都不是那么好,阳光不是很充足,所以倒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反正全天都是阴阴的。看来早晚凉的说法,也只是针对晴天而言的。
高原的天气实在是神奇。就在九寨沟期间,一天里我们经历了小雨、小雪、太阳、冰雹。面对这样多变的天气,无论怎样作好准备都是徒劳的,所以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 - 快干内衣、抓绒衣、冲锋衣裤,就这些伴我渡过了在九寨沟的5天,没有感到太冷,小风、小雨、小雪也能扛过。
想当初我还不知道冲锋衣为何物,而我的第一件冲锋衣还是今年刚买的。哪知到了九寨沟、黄龙,满眼望去满山遍野尽是冲锋衣(不论是真是假,至少是冲锋衣的样式)。看来这个能够挡风避雨的东西实在是个好东东。
因为在外旅游,除了着装,还要拿很多东西,服装简便轻松是很重要的。为了保温,可以提高快干内衣的耐寒值,这样三件衣服也就可以应付一般天气条件了。我这一行在服装上很轻松,让我能够背多一些摄影器材。
当然也有例外的。在黄龙就见到有的游客穿着秋衣、衬衣、毛衣、西装就来了,还打着领带。在高原旅游,竟如平原开会,实在是佩服。
在高原活动,还有一项需要注意的,就是紫外线灼伤。在九寨沟、在川主寺,我们都没有太留意。临去黄龙,好心的酒店礼宾部服务员提醒我们一定要抹防晒霜,否则会晒出“高原红”(这个名词我倒是第一次听说)。我们几个大老爷们老不情愿地买了防晒霜,在出租车里一阵狂抹。去黄龙当天,太阳还是有的,但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暴晒,一天下来,也没有感到灼伤刺痛,心想还好。可是回酒店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还是红了些。第二天、第三天,额头都开始蜕皮了。我那天还是带了运动帽的!看来,高原的太阳是在不知不觉中“温柔”地给你一个“高原红”。
摄影装备
这次为了去九寨沟,特别去买了一台佳能5D Mark II。原本对我的40D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意,但被网上忽悠的,还是觉得全幅对于色彩的表现比较好,心理作用罢。回来后在我22寸的显示器上看,我这“肉眼”也没看出什么特别的不同。
倒因为是全幅了,我可以少带一个镜头。这次只带了24-105 4.0L和70-200 4.0L IS(爱死小小白)。24-105作为挂机头,在九寨沟很好用。24够广,105够长,再长就端不住了。天气不好,太远的也不清楚,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除了第一天在九寨沟沟里,其它时间我只拿一个24-105,也能应付我大多数情况下的风景要求(这次除了给朋友拍到此一游照,几乎没有人文)。
滤镜倒是带了一些,渐变灰、CPL。但还不太会用,效果不明显。以后慢慢学。
本想带胶片机的,在摄影包里拿进拿出好几次,最后还是决定不带了。带我的佳能1N,两个单反太大太重。带M6,又没想着拍人文。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对自己的胶片能力还没有信心,带了也白带。
对于带什么摄影包,我也是反反复复了多次。双肩包当然好,放的东西多,白天如果天热了,脱下来的冲锋衣或者抓绒衣也可以塞在双肩包里。但双肩包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双肩背上了,拿东西就不方便。对于时刻要换镜头、装滤镜的摄影爱好者,不是特别方便。(现在有一种斜挎的摄影包,倒是很方便取物。可惜我还没有。)最终带了一个单肩挎包,对于带单镜双头的我来说,已经够用了。
三脚架自然要最好的,哪怕沉一点,也是值得的。特别在天气不好,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时候。我用三脚架和快门线,那天在阴天的九寨沟,出片的成功率就是要比“手扛”的同伴高些。
我有当天拍摄、当天看片、直接删除不满意照片的习惯,所以还带了笔记本电脑。其实带一个数码伴侣就行的,可以减轻很多旅行重量。好在在住宿条件良好的九寨沟不是问题,行李都放在酒店里,不需要搬来搬去的。但如果去其它比较艰苦的地方,或者一地只住一个晚上那种旅游,行李也是越轻越好、越少越好。
购物
三个大老爷们去旅游,购物自然不在预先计划的行程之内。但如果要买,在九寨沟这样的川西北地区,大家都推荐虫草、贝母、各种菇类,还有高山水晶。我们在饭余去看了一家虫草店,价格比上海专卖店的开价还贵。质量我就不懂了。熟人说虫草不是这样买的,而是要等到出虫草的季节,每年6、7月份吧,找当地人到藏民家去挨家挨户地收。如果你识货,这样得来的虫草既好又便宜。当地人每到夏天上山挖虫草可是一大副业。那天我们在安多臧寨骑马上山,还嚷嚷着说要去挖虫草呢,可季节过了,只是一句玩笑话。
在藏区,青稞是著名的,但没有尝到青稞酒,也没见过青稞长什么样子。倒是到处有买青稞籽的,吃起来像是爆米花,可以当零食。现在还有袋装的酥油茶,都是很有特色的藏区的东西,只是不知道味道正不正宗。
费用
我们这次是FB游,也就不计较费用了。但你可以估算,成都到九寨沟的单程机票1,130元,来回2,260,不打折;九寨沟门票310,黄龙220。这些都是必要的开销。(不知道跟旅行团能够便宜多少。)这就已经是将近3,000大洋了,还不包括酒店、餐饮,而我们还有烧香的钱、骑马的钱……。反正,我们这趟的开销,让我们在东南亚享受整整一个星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