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我的旅遊---------走进西藏

我的旅遊---------走进西藏

发表时间:2010/1/6 15:36:38 阅读:506次
 西藏,這塊神奇的土地,她那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彩;

                      她那寬闊的草原,遍地的牛羊;

                      她那聖潔的雪山,神秘的經幡;

                      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的探險者。旅遊者。

                      走進陽光,走進拉薩。

                      拉薩,這座神聖的城市,她那古老的寺院,誦經的喇嘛;

                      她那不滅的神燈,轉動的經輪;

                      她那宏偉的藏宮,虔誠的信徒;

                      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的朝聖者。皈依者。

                      走進陽光,走進拉薩。

    



2004年7月11日早晨7點30分。大同這座古老的城市還在酣睡之中。從紅旗廣場駛出一列摩托車隊,大約有20多人的隊伍,個個都是戴盔披甲,魚貫似地向同雲路駛去。

······

到雲岡石窟前,車隊停了下來。車手們都向其中兩輛插著標旗,拖載行李的車輛走去。駕駛這兩輛車的車手就是本篇的主人翁---“-沙狗”和“黃羊”。一輛本田250,車手是黃羊。一輛豪爵100,是沙狗的坐騎。

騎摩托車去西藏探險旅遊,是一項充滿刺激的體育與文化活動,那時青藏天路還沒有開通,人們對此事時想起來激奮,都躍躍欲試,但到真正要實施的時候,都有了實際的考慮。那畢竟是3700多公裏的路程啊。從互聯網上查得,盡管近幾十年公路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正在修築的地段仍然不少,繞澀地走,一天走不出十幾公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車壞了怎麼辦?中途還有幾百公裏的不毛之地,一天見不到一個人,恐懼、寂寞,適應得了嗎?到了進藏之路必經的“五道梁”,有諺語說:“到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謹慎,尤其是“唐古拉山口”,5000多米的高度,空氣稀薄,嚴重的缺氧地帶!沒有個好的身體,就地趴下,不再起來!就算你有好的身體,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要勝利地進到拉薩,不但要有好的騎技,還要經得起風雨的洗禮,要經得住寒冷、日曬、饑餓考驗。

經過多年的准備,沙狗與黃羊兩個車手終於搭伴而行了。這是兩個早已過了天命之年的老騎手。今天這許多的摩友就是為他們送行的。左叮嚀右囑咐,其情其景大有“送戰友踏征程”的味道。所不同的是,我們這是旅遊,是實地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妨也做一手送行的歌如下:



送我友,踏征程,紧握双手好叮咛, 千里路程君保重。

山叠嶂,水纵横,西行的道路不坦平。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为你壮此行。

祖国山河多壮美,通天大道任君行。

跨上铁骑多豪迈,洒下一路引擎声。

隆隆隆,隆隆隆!勇敢的骑手,我们的弟兄,青藏遥远高原寒,一路多保重。



送我友,踏征程,紧握双手好叮咛,千里路程君保重。

风漫漫,雨淋淋,天高地远几多艰辛。

顶风冒雨雄心在,走进阳光君先行。

祖国山河无限美,通天大道任君行。

跨上铁骑多豪迈,洒下一路引擎声。

隆隆隆,隆隆隆!勇敢的骑手,我们的弟兄,我待电波传佳讯,分享欢乐情。



    两辆车驶出云冈,风驰电掣地沿着109国道向西驶去。过左云,越右玉,中午到了清水河,晚上住在了鄂尔多斯军分区······ 。经过三天的急行军,14日来到了西部重镇----兰州。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南北有群山环抱,黄河从西向东穿城而过。黄河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灵气,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好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样。
  黄河不仅养育了兰州人民,也给这里带来丰富的特产,白兰瓜、白粉桃、百合、黑瓜子等瓜果久负盛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古丝绸之路也给兰州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兰州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是中外游客前来西部观光旅游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西部开发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兰州将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而成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我们进兰州正逢小雨淅沥,市区黄河两岸芳草萋萋,乔木森森,空气格外清新。沿着宽阔的滨河道来到市中心,找一家面馆吃了一顿正宗兰州拉面。饭后雨停云散,正好去市中心看看。

遗憾的是古老的黄河大铁正在封闭维修,没有上去留个脚印,当然也没有时间绕道到河的南岸看看。城市建筑依山坡而建,很有立体感,,隔着这宽阔的黄河看到对岸的楼宇高耸;大铁桥下红黄色的水面上荡着游船。这边岸上游人簇簇,头戴白帽身着马甲的回族男子正在招徕生意。本地的好多的中年女人及老太婆都穿着白色的长衫,头上罩着或白或黑色的纱巾。满街是牛羊肉的腥膻味儿。这对于初到西部的内地人来说确实很有新鲜感。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坡上逛商店,去到河边的碑记边留了个影,又掉头驶出

市区,继续沿着109国道向西奋进。

    



驶出兰州不远,天空又开始阴沉,兰州的红古区到青海民和是街连街巷挨巷。路两边接三连四的买白兰瓜的摊点,大大小小、白色、黄绿色的白兰瓜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气。招徕着过往的车辆与行人。本想下车买几个瓜解解馋,无奈可黄羊早已跑得不见影踪,为了追赶他只好作罢。

出了民和县城,明显感觉到道路在上升,远处墨黛色的山峦渐渐模糊起来,雨又下了起来。虽然没有颳多大的风,但是车行的速度使身上感觉到了冷。进到山里道路的坡度也越来越陡,黄羊还在我的前面,我的豪爵100明显赶不上他的本田250 。细雨中眼前的山形越来越高大,道路也越来越湾曲,这是一道大山涧,路沿着山崖虫蛇般地向上延伸。流水轰然可闻,路边的树木高大而茂盛。那山崖都是湿漉漉的黑褐色。待到发动机的引擎声变和缓时,已经上到了高原。这里已经不像塬下那样有村田农舍,狗吠鸡鸣;而是野阔天苍,风吹草动的高原景象。雨不下了但是云层并没有散开,已经被雨打湿的衣服被这高原的冷风一吹,身上感到如冰似铁般的寒冷,鞋里也灌进了水,两只脚冷得已没有了知觉。临天黑的时候看到前面出现了房屋,走到前面看见路标上写的是平安县,这里离西宁还有40公里的路程。身上又冷又饿想在这里找店休息,可是黄羊跑到哪里去了?正在我责怨他的时候,看到前面的街面上停着一辆摩托车,原来是他在这里等着我。他也有意在这里休息。于是找了一家私人旅店住了下来。

住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卸下行李,旅行袋也被雨水打透,里面的衣服局部地方也是湿的,但总比身上的要干些,脱下那双包含雨水的旅行鞋,脚丫子被雨水泡的又白又皱,因为身上穿着雨衣雨裤,这衣裤在平常的下雨天走个短途还可以,跑长途根本不顶用,前身迎风,雨水慢慢渗进,渗不进的沿着衣襟流到了大腿上,又顺着小腿流进了鞋壳,鞋子成了盛水器。换上衣服到前面的饭铺四元钱买了大大一碗面片子,红红的辣子,热热的汤,身上慢慢暖和了起来。

饭后来到街上看看这个西部的小县城,不知这是老旧城区,还是原本就是这样,街上的铺面又低又小,露天的摊点正在收摊儿,人们的衣着不像塬下那样时兴,更不像内地的花娋。从哪一碗面片子来看这里的消费不高。进到一家卖熟肉的小店,心想这高原地带肉食一定便宜,问了问价,一斤羊肉要20元。比内地还要贵,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肯定是吃不起,大款子黄羊也不说买上点大家解解馋。算了还是回去睡觉吧。





中午来到了西宁。热辣辣的太阳烘烤着这座城市,感觉到与内地不一样的燥热。西宁人口以汉、回、土、藏、蒙为多。着从衣着上就可看出来。西宁人的形态与面孔较内地的不大一样,尤其是妇女。瘦而高,脸庞较小,大大的眼睛,尖尖的下颌;回族依然是长衫小帽,女人头上罩着纱巾。吃饭的时候看到几个藏族同袍,身着藏红或黑色藏袍。因为天气热,都在往下褪袖子。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大、长袖、宽腰、右衽,是一种无需量体裁衣的通用服装。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钮扣。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牧区衣着的用料以皮毛为主,农区则以"氆氇"为多。氆氇是一种羊毛制品,向内地的尼子但较尼子厚实,更能经受高原风雨的侵袭。藏族男女都穿藏袍。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一条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女的则多了一条围裙。这围裙根据着者年龄的大小其颜色艳淡有变。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铺开藏袍既铺又盖,很是方便。



中午在西宁回族风味餐馆涮了一顿----清炖羊肉火锅。饭店里桌椅盘盏一色的伊斯兰格调。年青的男服务员头戴小白帽,身穿镶白边的小马甲,毕恭毕敬地迎来送往。一个胖胖的女老板,个头不高,头上像新疆女人那样罩着一条花纱巾,两个硕大的乳房把衣服前襟撑得老高,很是性感,。火锅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器皿,长一尺,宽五寸,高一寸。放在一个不锈钢支架上,下面是两个铜制火盏,里面放了些固体酒精。锅里放着白萝卜片、红枣、枸杞、葱花、香菜,肉片并不多,另有一些鹿白菜。西宁地皮菜等。我们不能喝酒,就以放了盐巴的茶来代酒。舒舒服服吃了一顿。

西宁正在举行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是国际性的赛事18日参赛的各国选手要环湖其行200多公里,今天是15日,还有三天才开赛,我们明天就要去青海湖,没时间留下来观看了。





我们住的旅馆在西宁市老城区的一个大杂院的最里边,也是一个民营旅店。旅客不多,好几间客房都是空着的。昨天下午逛了华联超市,买了些这里的特产----牦牛肉干,回来后就再没有出去。今天早早起来,想去市中心看看。

街上的早点摊位开始营业,早点的品种与内地差不多,也是豆浆油条,豆腐脑之类。商店还没有开门。我们来到了市中心,这是一个大广场。这个广场比四周的路面低下十多米。是一个很大的坑式广场。市民们正在里面晨练。跑步的、做操的、练功的都有,有一簇中年妇女正在转着圈跳藏族的锅庄舞。广场的北面是西宁市体育馆,这个体育馆的样式有回族风格‘又不乏汉式建筑的气派。

从广场出来正赶上交警上岗,好在我们没有骑车出来,市中心是不允许摩托车驶入的。回到旅店做了一个小时的准备工作,九点正式上路。

前方就是湟源县,那边的天空黑压压的,好像在下雨,黑云压着右面铁黑铁黑的山峦正在向这边移动,越往前走天光越暗,先是小雨点,,没五分钟就变成了大雨。道路两边一片空阔,连棵树也看不到,更本没有避雨的地方,停车穿雨衣的功夫,身上已被雨水打湿。就这样冒雨前进,没有五分钟雨就过去了。天空一片湛蓝。潮湿的空气使人感到了清冷。

往前走出30多公里,前面出现了收费站,远远看见一个人走出收费亭向我打手势,让我退回去。我这才发现不知怎么冲进了高速公路。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次遇见。现在好多的高速公路都是用国道改造,进高速的引道没有明显的标志,很难发现是走错了道。因为对汽车来说,高速低速都无所谓,可摩托车不行,它不让你上高速,往往不自觉地就走错了,往回掉头就意味着浪费了时间和燃料。这正好前面不远就有一个出口,下了高速来到出口时又有人出来示意让停下。没等我开口解释那收费员就说要我缴五元上路费。看来这种情况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用不着解释缴五元钱就行了。出去没走多远看见我的同路人黄羊在这里等我,看来他也是从高速路上退了下来的,他估摸我也得从这里下来,所以在这里等我。我们上了一条县级公路,这个地方叫多巴,是一个小镇,这个西部的小镇也正在搞扩建,我们没有进镇里去,就在外围向人们打听上109 国道的便道。这多巴镇附近的小村庄还不少,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很多,有的指示在北边,走过几个村庄不见国道,再一打听说是在南面,只好再往回返,来回几十公里的路就又白走了,再返回小镇重新打听,说是在东面。这次长了个心眼多问了几个人,还拦了一辆汽车,那位司机很热心,他说这儿上国道的路确实不好找,我也给你说不清楚,他给我画了一张图,照着他这张图上坡下坎,饶了几个村庄这才看见远处一条平直的线上有汽车在跑,哦,想必这就是109国道了。可能您要问,你带着地图,不会看自己的地图,照着地图走?嘿!谈何容易,现在的地图根本与实际对不上号,地图只表出个大体的方位,尤其像现在这种情况,地图根本没用。要知山路问樵夫,要知公路就得问司机。这是个经验’

将近两个小时浪费掉了

11点多来到了湟源县。

湟源县是个古老的县城,她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的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区的结合处。109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有“海藏咽喉”之称。湟源古为羌人居地,西汉始置临羌县。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早在唐宋时,这里就成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成为享誉汉藏地区的茶马互市集散地。一个当地人告诉我,日月山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这里早晨下过雨,空气清新明净,能见度极好。顺他手指的方向隐隐约约看见远处的山坡上有两个小黑点,那就是日月山。我们没有进城里去观光,就在这城外的国道边整理了一下行李,在那个街心公园旁留了影就又上路了。

前方又有云雾压了过来,没有一个时辰又进入到雨雾之中。路在渐渐上升,车的速度在自动放慢,云雾之下的山坡(应该说是丘陵)被绿色的青草覆盖着,那草也就一拳头高,长得一般般齐,没有杂草碍眼,和城市里的人工草坪一样;时不时出现一片片油菜花,金黄色的花黄得使你心醉。穿过几道山洞,转过几道山弯,风光越来越美。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车辆很少,翠绿的草地上时而飘过一团雪白的云雾。前面就是日月山了,这109国道重开在了日月山的南面,这里距日月山景点也就是一公里的距离,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月两亭和文成公主的白色雕像。

日月山原名赤岭,可能是因此地土质呈红色之故。大唐贞观年间,吐蕃普赞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当时去长安求婚的外国使臣有好几个,聪明的禄东赞“巧穿九曲玛瑙珠”、“妙分百对母马与子”并在300个女子中准确地找出了文成公主。顺利通过婚试难关,击败了其他几国的求婚使者,赢得了唐太宗的赏识。太宗同意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特派江夏王李道宗送亲。出的长安,晓行夜宿,庞大的送亲与陪婚队伍一路西行,两个月后才到了大唐和吐蕃的分界----赤岭。据说当年文成公主来到了日月山顶,停下玉辇,举目四顾:身后烟雨迷蒙,故乡遥迢无影,前面草枯云惨,不禁愁丝万缕,潸然泪下。她想起,行前太宗赐给她一面日月宝镜时说,如果想念家乡和父王,从宝镜中可以看到。文成公主在赤岭上取镜照看,哪有长安的影子,只有自己愁苦滴泪的面容而已。思念家乡亲人之际,没防着宝镜滑落地下,裂成两半。于是她把它留在了赤岭。此地从此出现一条从东东向西流的河,当地人便把这条河称作倒淌河,那是公主的眼泪所化,为纪念公主路径此地,把赤岭更名为日月山。

反映进藏和亲情景的日月山现辟为旅游景点,二亭彩陶壁画,文成公主的塑像,周边得自然环境,使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日月山和文成公主像 

这一带的风光是绝对地美: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右边是日月山,左边的远处几座高高的山头上罩着皑皑白雪,雪线下一直到眼前的公路边就像是铺上了一张巨大的绿绒毯,一片片金黄色的菜花,就像织在绒毯上的金丝线花朵;有满天星似的撒在草坡上的白色的黑色的斑点,那就是牛和羊。山麓上一座座藏族牧民搭建的方形的有蓝色花边图案的白色毡房。毡房旁高高的风力发电机在迎风飞转,身着藏袍的牧民正在挤奶还是再打酥油?牛羊并没有圈舍,就在这山坡上很自然地分布着,有的在吃草,有的卧在那里反刍。下雨也惊动不了它们。这个景象是那样的和谐自然。是一张照片!是一幅图画!是一个电影镜头!这种自然美给你的映像,给你的心情,给你的回忆,不是亲临其境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得到的。感慨的黄羊连呼“太美了!太美了!”



倒淌河就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公里,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见底。

前面就是倒淌河小镇。这个以河命名的小镇,它是青藏公路与青康公路汇合点。也是草原门户。镇上建有饭店、旅社、商店、银行、邮局、学校、运输站、卫生所等,过往的行人和旅游者大都愿意在这里歇息、停留。

几十公里的路程,一会晴天,一会下雨,一会又遇刮风,这就是高原气候。已经过晌了,空空的肚子思想着吃饭,身上没有了热量,寒冷随着而来。

 下午两点半来到了倒淌河。这是一个小镇,一个非常漂亮的小镇。除了上面提到的旅游服务设施外,还建有一个文成公主广场,有30多米高的文成公主的大理石雕像,见证着藏汉和睦友好。



倒淌河文成公主广场



我们进到了一家回族饭馆,里面临门靠窗有一个长方火炉(回族风格)里面的炭火正旺。我们身上了冷得厉害。黄羊的衣服已经被水湿透。浑身冷得发抖。将衣服脱下放在火炉边上烘烤,服务员递上放了盐巴的热砖茶,一杯下肚,身上渐渐暖和起来。饭是面条,是刀切面,有一指头宽。羊肉汤里有羊肉片和白木耳。这碗有七寸大、五寸高,比我们内地的大碗还要大,可人家说这是小碗;我问大碗有多大?旁桌有两个藏族人也在吃饭,指着他的碗对我们说:“这才是大碗”。我一看,好家伙!碗的直径有九寸,深五寸多,像个盆子一样。就这一碗面人家不一会就下肚了。可我们两人每人一小碗面好不容易才吃了下去,这还是已经饿急了的肚子,如果在平时是根本吃不了的。那位藏族同胞,魁伟的身体,脚下穿着凉鞋,黑色的裤子,上身是毛朝外的皮夹克,黑红黑红的脸,眼睛也带着红色,对面坐着他的夫人,脸也是黑红色,一身藏民贵族打扮,看样子好像是乡镇干部。那男的会流利的说汉语,他看到黄羊的护膝,很大方地要求我们给他买一付。黄羊也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记下了他的通信地址。是: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东伟村。他的名字叫“夏保”。

在刚进小镇时,就在倒淌河的桥头上,看见两个藏民小孩。男的十岁,上三年级了,穿藏袍,头戴草编的牛仔帽,那小女孩大约六七岁,穿的很讲究。一件红色的绣着金花的藏袍,头上梳着好多的小辫子,花花绿绿的头饰把她衬托的好漂亮,可是这孩子还不懂事,在那个桥栏杆上钻来钻去,爬上爬下,弄了一身的泥土(刚下过雨的湿泥巴)。

吃过饭继续前行,天已放晴,我们在路上风驰电掣地向前飞行。快五点时看到远方群山消失的尽头连着一条带弧形的蓝色线条。渐渐这条线越来越宽,越来越蓝,道路两边的油菜花在斜阳的照耀下,更加灿烂金黄。那沁人肺腑的花香一个劲地望鼻孔里钻,路边有好多放蜂人,他们倒会选地方,找到了这天堂般的地方来放蜂,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户。

大雨过后,可以看到路边不远处有三三两两的藏族妇女坐朝路边坐着,他们前面摆着一溜塑料袋装东西,感到新奇,决定停车过去一看。“扎西德勒!”这句来之前特意学的藏语祝福话现在用上了。他们也回答“扎西德勒”。其它的我就不会讲了。他们指着那些袋袋问我,我一看原来是鲜蘑菇。原来他们在雨后采的蘑菇,在这里出售。每袋十元钱,有三四斤重。可惜我们不能加工,更带不走。那些妇女们都穿着藏袍,头部用一条头巾围得严严实实,只能看见两只充满血丝的眼睛和眼眶周围黑红黑红的皮肤,这就是高原紫外线的原因。

远处那条蓝色的线条越来越宽,越来越清晰,终于看清楚了,那是一面湖,啊!青海湖!看见青海湖了!激奋的心情使右手的油门加大,车子轰隆着迈速表的指针急速向上攀升,七十------八十----八十五·····。



青海湖这个名字有点别扭,既然是海,怎么又叫湖,如果是湖,那就叫青湖好了,为何要叫青海湖?原来在中国古代,蒙古人生活在亚洲大陆的中部,他们是个游牧民族,游牧就离不开草原。而草原都在高原地带,例如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这些高原都远离大海。生活在高原上的蒙古牧民,没有见过大海,只知道海很大,他们逐水草而牧,来到青藏高原这里看见这浩渺的蓝色水面,以为这就是海,就管他叫“青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下来,就连这个省都以他来命名为“青海省”。对现代人来说,它再大,也必定还是个“湖”,为了与海区别,就叫成了青海湖。它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面积4,583平方公里。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鸕鶿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 

109国道在湖的南边,这里离湖面只有200多米的距离。中间隔着一片油菜花。那湖水是那样的兰,天也是那样的兰,就在这蓝色的湖水与蓝天之间有一线云彩,可以知道上面是天下面是湖,如果没有云出现,那简直是天湖一色,浩渺无垠。

遇到一个河南小伙子和一个台湾同胞。他们都坐火车到西宁,又转乘汽车专门来看青海湖的,看到我们骑摩托车要去西藏,佩服得不得了。黄羊拿起摄像机贪婪地摄录着,他要把着美丽的风光带回去,让朋友们分享分享。

沿湖的西面走了一阵,想找去鸟岛的入口,这边的湖岸上好多的风情园,围着湖岸。打听到这儿离鸟岛通道还远。这时前面山上又涌起了黑云,又要下雨了。只见那黑云在山头划了一道亮光,像棉絮一样迅速散开,又快速沿着山峦向湖这边涌来。而在西边还是两光光的天空。公路正处在明亮分天空下面,看样子雨马上就要来到,想在湖边露宿的想法实现不了啦,趁那云还没有完全散开,路面无雨之际,赶快启程到茶卡去。

中途路过橡皮山,海拔3200米,摩托车的引擎又吼了起来,不得不退下一档,放慢速度,云层已经过来,路面上出现了甩开花的大雨点。这一带的藏族牧民很多,有好多的方形两出水帐篷点缀在绿色的绒毯上(蒙古帐篷是圆形尖顶)。路边还有一个很大的玛尼堆,上面前拉着好多七色彩条。虽然有雨点落下来,那些黑色的牦牛依然在低头吃草,我们顾不得欣赏了,下山车快,飞速向茶卡驶去。

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的青海乌兰县茶卡镇,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区。 

    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季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中含有近万种矿物和40余种化学成份的卤水,是中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湖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又因盐类形状十分奇特,有的象璀灿夺目的珍珠,有的象盛开的花朵,有的象水晶,有的象宝石,因此才有珍珠盐、玻璃盐、钟乳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蘑菇盐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名称。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游客在此即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通向湖心区的小火车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乘载工具。

我们总算没有被雨淋湿,住进了盐业公司开办的旅店,此店今天刚开张,设施都是新的,每床12元,真是太好了。



虽然是七月,但高原的夜晚依然是清冷,迟迟不能入睡。早晨起来头晕沉沉的。昨晚一夜的做梦,不知道梦了些什么。黄羊说他与我一样,也是做梦没睡好。很显然这是高原反应!这里的海拔三千多米。空气相对内地来说稀薄,大脑供氧不足,所以做梦、身体乏力。

早饭后九点出发,这一段路依然是OK。攀上一个垭口,这里的海拔是3672米,过了这个垭口就到了柴达木盆地的中心地带。这一带的地表非常贫瘠。四周空旷无垠,满目的荒凉,只能看到一些耐旱耐碱的枝疏叶小的草和遍地的白色的盐硝,再往前山形渐现,这就是布尔汗塔拉山,铁青铁青的颜色,毫无一点生机。再往前走,横向一道一米多深二十多米宽的沟,好像是河床。河床与地面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显出了一道沟而已,根本看不到有水流过的痕迹。再往前渐渐看到了沙丘,准确地说应该是沙山,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夹带着黄沙的风,被山挡住,风沿着山坡爬上山顶,在越过山头时形成一个负压,大的沙粒就落了下来,万千年来,沙子聚得与山一般高。快中午了,天气晴朗无风。温度也不是很高。停下来喝点水休息休息。黄羊走到里面“探宝”去了,我也想去攀攀那沙山。公路这边离(西面)沙山有一公里多的距离。沙地被风吹得成波纹状,就像水的波纹一样。走在上面松松的很费力气,越往里越费力,身上干热干热的,感觉不到汗的湿气。环顾四周,黄漠漠、静悄悄,那山一面是墨黑色,一面是黄白色。处在这大山之前,荒漠之上的人是那样的渺小无助。就像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一样。

终于到了沙坡前,顺着沙坡往上看,一条直线、毫无遮障地看到了山顶。沙坡有50度大小。试着往上爬,爬三米得往下滑一米、鞋里灌满了沙子。打开随身携带的军铲,把它甩插在上面,人拉着铲把才好了一些,上了四五十米时累得直喘气,用铲子开了个小平台歇息一下,身上燥热,脸上火辣辣的。拿出水来补充补充,也没感觉到有汗液生出。看着眼前这地面上留下的唯一的一趟脚印,不由感慨万千,在我之前这地方可能千百年来无人涉足过,也可是万千年来无人像我这样攀爬过;也可能是昨天就有人像我这样在这里坐过,只是一场大风把他的足迹都填平了,不露一点痕迹。不管怎样,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现象,都是暂时的。大自然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不在于人类自己的感觉。 公路那边,两辆摩托车就像两粒花生那样大小,一个小黑点在晃动,好像是在招手,大概是黄羊在呼唤我。可不是!快一个小时了,该走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不过这里倒是容易些,屁股一蹲就滑了下去,不用当心摔着。

途中遇到了两个福建的骑自行车去拉萨的小伙子,他们已经出来一个多月了,走到这里也真是不容易。再往前又看见两个骑自行车的人也是去拉萨的。这路上看到这些同路人,都有一种亲切感。停下车来简短地交流了一下。他们是父子二人,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宁,然后从西宁骑自行车上路,走到了里已经是一个多星期了。他们说不亲自走一走青藏路是人生一大憾事。故而执着地上了路,这里离最近的诺木洪还有90多公里,可来他们今天非得在沙漠中过夜不可了。

再往前边就是戈壁滩了。这里除了稀稀拉拉生长的叫不来的植物外其它都是沙子与石头。石头有大有小,一样的白色,像散开的羊群。灰白色的天空下不时地出现一条条直上云天的黄龙,那就是大漠孤烟直的沙漠现象。这柱孤烟飞速移动着,有的消失在远方,有的向近前移来,风卷着黄沙和小石子飞快地回旋,打在头盔上啪啪作响。人在其中不得睁眼,有欲腾空的感觉,不到一分钟这孤烟过去,又恢复平静。遇到这种情况,人只能紧紧抓住车,不然真可能被这强劲的气流卷走。听说有时还会出现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不知我们是否有幸遇到。

再往前连一点草木绿色也看不到了。只有脚下这条平坦的黑色的笔直的人工痕迹一直通向遥远的天边和偶尔过往的车辆。





     下午六点,仪表盘上的红色警示灯亮了,是机油缺少的警告。机器在缺少机油的情况下运转是要抱轴卡塞的,从西宁出来行到倒淌河时把仅有的一瓶加了进去,原估计可坚持到格尔木,可现在离格尔木还有一百公里的路程,肯定坚持不到。以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在这荒漠大野里出现了这个问题心里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不敢再强加油门,车速渐渐降了下来。走在前面的黄羊见我越来越落后,又掉转车头向我驰来。我把情况向他说明,他安慰我不要紧张,警示灯刚现,再行三五十公里不会有事。从地图上看前面就是诺木洪驿,只是不知还有多远,由他先行前去打探。为了安全,我以40公里的中速前进。没有五分钟的时间黄羊返回,说前面不远就是诺木洪。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懈了下来。

路边出现了写有诺木洪的大标牌,隐约看见前方的树木,总算看到了希望。来到近前才发现,路边只有几间简易的土房子,除了卖烟酒小食品的小店外,还有一个补胎充气的修车铺,再就是一个卖汽车油料的门市。我的车用的是2冲程机油,这里没有。这种专用的机油,原则上是不能用其它油料代替的。我心想既然没有专用的,用汽车机油代用也不是绝对不可,总比没有油好吧。卖油的说往回返五公里到诺木洪镇里有修摩托车的,那里可能有2T机油。

时间已是下午六点多了,被太阳炙烤了一天戈壁使人燥热难耐。一两天的时间,黄羊本来白净的脸庞变成了黑紫色。我提议进镇加完油就在这里扎营投宿,他同意了。

下了109国道,上了通往诺木洪镇的公路。这是一条县乡级公路,两边的胡杨树枝繁叶茂。越往里走树木越多,不再感到燥热。一片片沙棘、枸杞密密地覆盖着地面。再往里看到了正在收割的小麦地、金黄的油菜地、玉米地。房舍、街道、菜园······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从外星回到了人间。

诺木洪镇比起内地的行政区也就是一个乡的规模。街道上也就是一个乡的风景。低矮的店铺,土木原色的门面,街上行人不多,几株苍老的胡杨树。走到街道的尽头看到一个摩托车修理部,巧的很,店主说刚进回一箱2T 机油。我想见到了救星一样。加了一瓶,又买了两瓶做备用。

太阳快要落山了。看到街上一户人家的窗台上立着一块旅店的招牌,一个身穿警服的中年男子招呼我们。是一家私人旅店,是一间老式的大房子隔成了几个小间,主人住外面,最里面的一间是客房,也正好两个床位。十元的床位,晚饭也是在他们这里吃,一碗面条三元钱。

诺木洪是个戈壁中的一颗明珠,是镶嵌在荒凉的戈壁中的一片绿洲,除了这个诺木洪小镇外,最有名的还是诺木洪农场。 诺木洪农场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是青海省的一座劳改农场,有他的地理位置可见,任何越狱企图都是不可能的,整个农场南北宽度大概只有三、四公里,但东西长度有近20公里。 这里遍地野生的沙棘林,结满红色的沙棘果。沙棘是沙生植物,是生命异常顽强的灌木植物,耐干旱、耐盐碱,它不仅可以抵抗风沙,还成为野生动物的庇护地。附近有贝壳梁,作证这里原来是一片汪洋。现在还有一个诺木洪湖,水里有一种怪兽,长得像牦牛,但比牦牛大,腿短尾长,夏天的夜晚是不是发出低沉的吼叫。

太阳落山后,小镇很快黑了下来,街上黑黢黢的。店里也没有电视可看,早点睡吧。



6:30太阳出山了,吃了点干粮赶快上路。街上静悄悄的,我们发动了车,隆隆的轰鸣声显得凄冷而又激昂。出了小镇,阴着初升的太阳上了昨天进来时的路。空气清新宜人身上感到了清晨的凉意,这和内地农村一样的感受。很快上到了109国道,眼里的田园、绿色一下子又换成了荒漠、沙石和一个个像荒野里的坟茔一样的大土丘。远处,布尔汗布达山依然是铁青铁青立在那里,一条平直的不见尽头的路似乎永远也走不完。停车看看这土丘吧。土丘有两米多高,有的高达四五米,上面长着成丛的沙蒿或红柳。是它们发达的根系织成的一个网络成就和保护了这个大土丘,周边松散的沙土被吹了千百年的风给搬走了。奇怪的是在那松散的白色的沙地里发现有芦苇在顽强地生长着,这些芦苇从沙土里谨慎地钻出几片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生命。说明这一带曾几何时是一片沼泽湖泊。是它们的乐园。只是不知何因使其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不像那些沙蒿红柳敢于直面风魔,为保护家园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他们羸瘦的身材根本架不住狂风的摧残。采用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生存的高招。

十点多,前方出现了一个硕大的招牌,格尔木就要到了。天上晴朗无云,热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渐渐地看到了加油站-----炼油厂的管道-----树木也渐渐多了起来,不由地减小油门放慢了速度,开始欣赏感受这座神游已久的处于荒漠之中的城市;伴随着感受到一股股燥热的狂风裹夹着黄沙涌上公路,甩过人的脸庞又向远处移去。此情此景心地一下生出莫名的惆怅,“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漫漫黄入天”哦,这就是边塞情绪!

旧时的边塞诗描写的多是河西走廊一带,描写柴达木中部,描写格尔木的古诗还没有见到过。因为格尔木市的历史才五十年左右。它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过他毕竟是处于荒漠之中。在城市与荒漠交接的地带,仍不失古代边塞的情调。

进到市里第一个感觉就是口渴,看到了个卖西瓜的瓜摊,这西瓜又脆又甜,身上一下子轻松了好多。

这一带是古羌人的地盘。民国时期青海省建立,解放后设立格尔木市。但一直没有起色,曾一度时期又降为县治。是改革开放使格尔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几年来城市飞速地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拓荒者,操各地口音的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城市人口结构。尤其是河南、山东的劳力,四川的川味饭店,江浙的商人,安徽收破烂的。这里有的是地皮,城建面积扩展得很大,道路特宽,大约有50米。中间的隔离带也有四五米宽,里面植树种花,假山、流水,人们在里面乘凉下棋,这在地皮紧张的内地是看不到的。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与内地差不多。有些东西还很便宜,如本地产的红花,20元/克;虫草,12元/克。

在格尔木准备整修两天,为进藏做最后的准备。









格尔木市的早晨很清冷,七点了街上还不见行人。我们去吃早点,大部分的店铺还没有将卷闸拉起,只有一家杭州小笼包铺面前的土台上的笼屉冒着蒸汽,我们是这里今天第一拨光顾的客人。他们来这里经营这个小饭铺已经有两年了,这间20平方米的铺面的租金是每年1.6万元,水、电也很贵。眼下还没有多大的利润可图,只是先占着这个地方,他们看出格尔木这个城市很有发展前途,一两年以后会好起来的。

街上的风很大,正盛夏的时光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内地的秋天一样。据这里人说,格尔木少雨,可通年有风。像我们昨天进来时遇到的那种夹带沙尘的大风,对当地人说,太平常了。

来到火车站,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邮政局,可打长途,可储取货币,还可以缴纳手机话费。车站的候车客厅也很宽敞明亮,只是火车只向西宁方向开行,(那时到拉萨的铁路还没有修通)要去拉萨就得乘坐停在外面广场上的大巴车。这大巴车都是私人经营,要等到凑满一车人才启程。得等半天、一天,有时候还得在车上过夜,再等第二天的乘客,很不方便,但也没有办法。哪有我们这样自由自在,想走就走想住就住。

车站上就有出售高原物品的商店,像旅行袋、棉衣、氧气瓶、葡萄糖、红景天等。更有好多提着手提包兜售的游商,同样的东西他们的价格相对来说要便宜。可我们对这些游商不放心生怕上当。

在从车站返回的路上遇到了福建的两个小伙子,他们是刚到这里,要到邮局去加盖邮戳。他们说北京的父子二人也快到了,他们也要在了里停留两天补充体力。中午又遇到了来自西安的两个骑摩托的小伙子。是刚从拉萨返回到这里的,正在树荫下休息。我们向他们询问了一下到拉萨到底要要如何准备,要不要带氧气,带棉衣,带备用油料。他们说备用油料用不着带,一路上有的是加油站。只要你见站加油就行;棉衣可有可无,唐古拉山口是冷,但过唐古拉也就是一会的时间;至于氧气那看你的身体情况了,如果五脏没有病患,也不需要带,当然了带一个最好,有备无患嘛!我们就以他们的经验,棉衣不买了,原来车上带着的塑料桶里有三升汽油,就不再换大的了,从正规医药商店每人五十元买了一瓶医用氧气,有一招周货源的提议买了些红景天,在有高原反应之服用。

中午的太阳实在是太热了,虽然有风那也是热风,好在路边有行道树,人们都在树下行走,只有那些铁壳子汽车在路上来回奔驰。路边流着水,只有这从昆仑山流下的雪水散发着冰冷的凉气。干热的空气冰凉的水,这就是沙漠中的一大特点吧。



天亮了,把车推出旅店,捆绑好行李就要出发了。一打火,我的车顺利地欢叫了起来;可黄羊的车今天不知怎么了,打了几次马达也不发火,打得马达都失电了还是不着。黄羊又急又累,就是找不出原因,昨天修了一下午车,今天出现了这种情况有些摸不着头脑。折腾了好半天,这个庞然大物就是不工作,没办法,只有用人力来推。冷冷清清的街上还没有人走动,他驾着车,我在后边推,就向推着一头罢坡的牛,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好容易推出十几米这家伙才沉闷地哼叫起来。总算发着了。我累的浑身是汗,大口地喘着气。吃饭的时候也没敢熄火。

7:30正式出发,天空灰蒙蒙的,刮着风。来到了通往拉萨的路口,看见那条缓缓上升的路上静悄悄,没有车辆了往来,更不见行人。路的远方也是灰蒙蒙,不知这灰蒙蒙之中隐藏着的风险有多大,心里顿生一种神秘而又凄凉的感觉。

路两边空旷的戈壁沙地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行走一样。渐渐地出现了山,山形渐越高大,依然是钢浇铁铸般的冷峻。车子缓缓地向前,车速始终保持在50迈,再提不高了。

遇到了一个陡坡,几次都没有冲上去,只好退在二档才哼哼上去。这立有一块大原石,上面隽刻着“昆仑山口”四个红色大字,是吴邦国的手迹,旁边还立着一块“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石碑、雕像。路左边还有两个不知是什么物种的雕塑,上面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经幡。有房不远处一条条路伴随着这条公路通向了远方,这就是在建的青藏铁路。

渐渐地离山远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原野,无草无木,无边无际。蓝蓝的天上飘着一团团的白云,在极远处天与地接在了一起。在这样的空间里,感觉到自己太渺小了,就好像那旷野里的一颗沙粒一样。隆隆的发动机轰响好像被这空旷的原野吸收了,人大声地呼唤、歌唱也只觉得好像在低声哼哼。那只有藏族女高音唱出的那种高亢的声音才能与这高原的雄鸿相匹配。

原野里隐隐约约出现了绿色,但依然没有人烟。绿色越来越浓,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牦牛,出现了羊。那草长得并不高。也就是一寸左右。时而还可以看见一洼洼闪亮的水面。





抵达西大滩,黄沙漫天的公路旁,有几家饭馆、民宿;左边就是仿佛触手可及的玉珠峰,其实这里离雪山还很远。当地人说山上有狼群,说明还有其它动物存在。路边有加油站,我估摸车上的油还能维持走几十公里就没有再加。出了西大滩不远,车子开始自动降速,一检查是主油箱没有油了,现在真后悔在西大滩没有加油,好在车上了有两桶备用油,加了一桶才得以继续前行。

在公路与与铁路之间的草地上,我发现有四只小鹿一样的动物在顺着铁路与我们同一个方向奔跑,其背部是土黄略带红色,头上有角,那小小的翘起的尾巴下面是白色的。相距我们有200米的样子。我放慢速度想把它们拍下来,可此时它们与我并列,准备相机的功夫他们就会跑过。我加速往前跑,想多超越点距离,以便做拍照准备。待我停车操作相机的功夫,那四个小动物不见了,用望远镜搜寻发现他们不跑了,三只卧在了草地上,一只抬起头警觉的注视着我这边。想拍下来可我的相机变焦距离太短,镜头拉不近,只好做罢。在我驱车继续前行时,那四个小家伙又都站了起来像刚才一样向前奔跑,这时他机灵了。这就是藏羚羊!

前面有一片黑云在下雨,头顶上还是蓝蓝的一片,一会的功夫一个闪电,一声惊雷,头顶上黄豆大的雨点子落了下来,刹那之间大雨劈头盖脸地下了起来,四周连棵树都看不到,更没有可供躲避的建筑物。待你停车穿上雨衣,大雨已经过去。头顶上依然是蓝蓝的一片,阳光照着着湿漉漉的道路,使人感到一股雨后的清新味儿。这就是高原的天气。

前面出现了低矮的山梁,车子显得更费力了。有几辆拉货的大卡也在吃力地大声地哼哼着。这儿的山并不高,不知道为何车辆这样吃力。山上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在我们行走途中还飘了一阵雪花。过了这么几道山梁向前60公里又到了一处有人迹的地方,这里有加油站。加完油顺便向加油员问问这是什么地方,回答是二道沟。问这里距五道梁还有多远?他好奇地反问我:“你们不是从五道梁过去来的吗?”哦,想必刚才那几道山梁就是赫赫的五道梁关口。怎么除了觉得发动机没劲,再没有其它的感觉呢?来的时候就听说五道梁是一大关口。这里地高天寒、长冬无夏,以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多变著称。海拔4665米,还没有昆仑山口高,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矮了很多。但由于这一带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较少,空气中含氧量相对更低,一般高原反应会在五道梁处非常显现,很多人到了五道梁都不能适应。所以通常认为五道梁是进高原的门槛,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难的地段,所以有“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的说法。如果在五道梁感觉没有大碍,那过唐古拉山口进藏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看来我们的身体还行。黄羊高兴地说:“没感觉!没感觉!”他也在为自己的身体棒而自豪。

下午了,太阳西斜,气温降了下来,这本是盛夏,可这里像晚秋一样,只顾赶路,中午没有吃饭,现在身上冷得厉害,背包里有巧克力,吃了一些。六点多看见了前面有河流。好像还有人家。那就是沱沱河了。这里是今天的宿营地。





沱沱河------长江的源头,浩瀚的长江是中国的第二条母亲河。早在先秦时代的文献《尚书·禹贡》中就有“岷山导江”的记载,认定长江发源于岷山脚下。岷山在四川境内,长江从青海流进四川称金沙江。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人们对江源的认识又上溯到了金沙江的上游通天河,但依然无法确定长江正源。解放后国家于1956年和1977年两次对长江源头地区进行考查,在1977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通天河的上游沱沱河才是长江的正源。她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5500公尺。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线高达5800米。

沱沱河从各拉丹冬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只是一些冰川、冰斗的滴滴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公里长的的距离,在巴冬山下又汇集了其它雪山的冰川融水继续向东。再经过了130多公里的流程后,河道变得开阔起来,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她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 

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它长324米;宽1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它的西面一公里处矗立这一块“江河源”的碑刻。

沱沱河是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山脉的交汇处。河两岸草原宽阔,牛羊遍地。青藏公路从北下来,通过这万里长江第一桥又向南缓缓爬去。河的南岸就是沱沱河沿小镇。小镇里的房屋不少,但都很简陋。都是一些小饭店和停车场。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是冲着沱沱河的大名,过往的车辆都要在这里打尖住宿。我们住在了一个由山西老乡开的简易旅店里。

院子里已经停下了十几辆摩托车。有浙江的、有甘肃的,还有东北的。两排干打垒房舍就是供旅客“下榻”的地方。老板听我们是山西口音很热情。登记后领我们去找床位。房间里阴冷潮湿,没有窗户,是大通铺。除了床与被褥外再无它物。简易的顶棚下吊着两个光线忽明忽暗的灯泡,他给我们选了两张顺着墙的单床。他告诉我们说这墙是火墙,晚上暖和一些。

安顿好住处后出去吃饭。大部分是四川人开的川味小食店,我们找了一家面馆,一碗面十元钱,这也难怪,这里什么也不产,一切都是从遥远的内地运来,不贵才怪。饭后在街上看到这小镇上街不直、道不顺,道路泥泞,垃圾随处可见,这可能是小镇还在自发生长阶段,还没有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倘若长久以往,光这垃圾就足以破坏这里的生态。

天黑了下来。屋里昏暗的灯光下,旅客们操着不同的口音相互介绍询问着,虽然是素未平生,可这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就向久别重逢的故友一样,各自诉说着路上的经历与感慨。

那两只昏暗的灯泡闪了几下熄灭了。时间已到九点,该休息了。屋里越来越冷,渐渐感到那墙热了起来,紧紧傍着它带着一身的疲惫进入了梦乡。



六点了,依然是没有灯火,借着从打开的门投进的高原晨光,赶快收拾行李。被梦魇缠绕了一夜,脑袋膨胀着,头皮下好像有一根游针在扎,没别的问题又是高原反应,不过身上还没有感到有什么难受之处,吃了两片红景天就洗漱吃干粮。七点钟骑友们不约而同地都要出发了,院子里摩托车引擎声响作一片,两辆汽车先走了,本来摩托车手们今天要一起上路,无奈黄羊的坐骑又发不着火了!在院子里鼓捣了半个小时也没弄着。只好推到公路上,在公路上推了两个来回还是没推着。累得我实在是一点力量也没有了。时间已经不早,大家等不及了。东北的几个走了,浙江的几个走了,甘肃的几个也走了其他的也走了,公路上只剩下我们两车两人。太阳已经老高了,气温开始上升,黄羊根据多年的经验分析是气门密封性变坏,加上高原空气稀薄所致,这种气门问题、三五个小时是修复不了的,更何况没有工具。这可怎么办?此时黄羊心情不好,一脸的无奈。我忽然想起我车上有绳子,何不用绳子将辆车连起来,用我的车拉着它走上一段路或许能成。他同意了,也只能这样。

系好了绳子,我驾着我的豪爵100,谨慎地绷直了绳子,感到好沉重啊,加大油门、尾气变成了浓浓的黑烟才向前走了起来。我不断轰着油门,我的豪爵100吃力地吼叫着,车速渐渐加快,大约走出一公里,猛然听得后面“隆”的一声,紧接着我的豪爵100就向前冲去,我赶紧回油门减速,绳子放松了,本田250欢快地后叫了起来,成功了!黄羊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总算是弄着了。这时已经快上午九点了出了沱沱河不远就有加油站,在这里加足了油,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这里是广袤的藏北草原。高原的天空没有全晴的时候,头上的天空时而烈日,时而阴云。路两边时而是山,时而是草原。看不到树木,看不到村庄,只有每隔几十公里可以见到的中铁修路的工地营盘和那条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在这一段全是悬路,所谓悬路就是铁路是修在桥墩上,这可能是为了保护环境,避免大规模取土破坏植被;也是为了保持此地自然形貌,不干扰藏羚羊的自然迁徙,总之这条路修得很文明,与自然很和谐。

看到路边有的较为陡立的坡面的面草皮发生了滑列,断开处露出了白白的砂石,草原的结构是脆弱的。表面只有一寸到三四寸厚的土层,生长着青青的草,那草也就是一两寸高。草的根系牢牢地将土层固定,使其不会流失,真的像地毯一样,一张无垠大的地毯将高原严严遮盖。在这层薄薄的土层下面就是像戈壁里的沙石一样了。这层薄薄的土层不知是怎么形成的,是千万年积累起来的?还是苍天友谊配置的?。草原上见不到一块大的石头,有资料说因为没有土矿,古代在西藏几乎见不到砖,牧民们住的都是毡房,就连那雄伟的布达拉宫也只是用花岗岩和一种叫*嘎的土筑成。

中午在快到雁石坪的时候头顶上阴云密布,一个闪电过后,空阔的原野响起了一声沉闷的雷,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夹杂着冰雹给青绿色的草原蒙上了一层蒙蒙的白纱。人已经湿透了。好在头上有头盔,没有被冰雹打伤,黄羊早跑到前面去了。他的车到底比我的车功率大,只要发着火,机器很快就进入正常状态,跑起来比我的豪爵100要快的多,尤其在这一段路上。

大雨过去,头顶上依然是烈烈的太阳,被雨打湿的衣服在渐渐被风吹干。前面就是雁石坪。 雁石坪是沿青藏公路由青海进入西藏的第二个镇,海拨4730米。这里的藏民随处可见,几十米长的公路的两边饭馆、修车铺比比皆是,一色的灰不溜秋简易房。一辆辆大货车停在路边,正是吃饭的时间,饭店里的生意不错,座无虚席,不是穿着花绿的藏民,就是风尘扑扑的司机。还有就是打工修路的民工。我们也找了地方吃饭、歇息。



饭后继续前进。从雁石坪开始道路的坡度加大,我机车的引擎声越来越沉闷,速度越来越慢,我把油门开到了极限,车反而没了力量,只好退到二档才勉强维持前进。前面是一个龙门架,横梁上写着——开放的西藏欢迎您,这是一个先行欢迎的标志,说明就要到藏区了。天空灰蒙蒙的,这一段路是向唐古拉山口盘绕,弯多坡陡,有的坡道得用一档才能上去。机器发热,排气筒冒着黑烟,心里紧张得很,生怕灭了火停在这半坡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那该如何是好。谢天谢地总算没有发生那种担心的事情。下午4:30拐过一个弯上到了一个新的平面,道路一下变缓,引擎声不再沉闷,速度又变得快了起来。这一带四周开阔。山风吹来,身上感到寒冷。可以隐约看到前面又有了玛尼堆和经幡。这一定是唐古拉山口了。

这里就是著名的唐古拉山口。说是山口其实是一块平地,唐古拉山,是万里长江和怒江、澜沧江的分水岭,唐古拉山口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海拔5231米,这个高度不仅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也是世界公路的海拔最高点。我们平时在城市里看到的高楼大厦搞到60层,200米左右已经雄伟的不得了。以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台北101来看,也不过是508米。比起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只是其十分之一。当然高楼与高原山口没有可比性。我感慨的是这个高度。 唐古拉,蒙语的意思是“鹰飞不过去的地方”,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上最神圣之地,是藏民族心目中最敬仰的圣洁神山之一。对于一般人来说,雄伟壮丽的唐古拉山就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和象征;对旅游者而言,5231米就是人生此行所要追求的最高点,走到这里真可谓名副其实的“登峰造极”!因此不论多难,多险,既然到了这里就一定要下车,哪怕数秒,也要在这片土地上站一站。留个影,作为终身难忘、也最值得炫耀的纪念

天空灰蒙蒙的,不辨东西。左侧(以前进的方向做参考)是青藏军魂塑像纪念碑及标志碑,右边一个“广场”里有为纪念铺设青藏光缆而建的石雕像两处都挂满了吉祥的经幡与哈达,由于终年风吹日晒雨淋,那些经幡和哈达早已陈旧变色,但仍难以掩饰过往行人对神山以及为青藏奉献出生命的灵魂的敬仰和祈福。寒风夹裹着雪花吹佛这那些经幡、哈达,给这块神圣的土地又增加了几分厚重和苍古。

已经有几辆车先到,骑手们面对那高高的纪念碑神色凝重。有几个藏民走上前来向人们兜售藏莲花。莲花就像内地成熟了的蒲公英一样大小,每只要十元,,考虑到我们返回时还要经过这里,这次就没买。这几个藏民好像是一家子,一个老媪已是50多岁,一个年轻后生,还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围着我们的车咿咿呀呀地叫。他们的藏袍全穿着。老媪头上罩着一块桃红色的头巾在这里分外显眼。那个光缆雕塑后面有一个帐篷可能是他们的住处。它们是藏人,自然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可我感到了胸口有点发闷,两脚踩在地上感觉到软绵绵的但还没有感到眩晕,黄羊好像比我好一些,正在用摄像机扫摄着周围的景色。

远处风云下面的山头上罩着白皑皑的雪,雪线下就是草地,有黑色牦牛分布其上。那风云很快飘过,露出了蓝蓝的天空。阳光投下,雪山闪着银色。草地晶莹碧绿,宛若仙境。

一辆越野汽车停在了路边,车门打开走出几个人来,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胖胖的女人脚还没有站稳就以手加额好想要坐下去的样子。另几个人赶快将其扶上车开走了,很显然这女人眩晕了,没有福分享受这难得的一瞬间。

头顶上的天空依然是风云一片,身上越来越冷,上下牙开始打架了。我们也该离开了。唐古拉,等到返程时再见!



过了唐古拉山口是下山的路了,车虽然不感到吃力,但依然是跑不起速度。到了安多,看见路边有加油站就进去加油,,这个加油站处在一个高台上,车停在高台下。看不见加油机的读数,不知道加了多少,单价是多少。加满了油箱,我递上去五十元,找出11元,花去39元。语言不通也不好打问。就这样吧,藏民是最善良的,不会囫囵人。

安多地处藏北,唐古拉山的脚下。她的幅员广大,地形复杂,草原辽阔,河湖众多,冰川纵横,气候独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最大的安多绵羊基地。县区109国道的旁边就塑有安多羊的雕像,它也是安多县的标志。县城外、山脚下是一片平坦的田园风光。进到镇里与黄羊见了面。天色尚早,决定再往前赶一段,最好能赶在那曲休息。

安多距那曲有100公里左右的距离。估计在天黑以后,刚上灯的时候可以到达。可我的车的速度依然是上不去,因为太阳离山不远了,天将要黑,黄羊不好意思再前奔。放慢速度与我保持着同步。看他那个不耐烦的样子,我加大油门想把车跑起来,无奈这车就是不听话,始终是以30公里的速度不慌不忙的行进。我怀疑加上了假油(人们说这里有假油)不然的话为何下坡路还跑步起来呢?这一带可以看到灌木,路边的景色也多了起来。只是心里着急没有心情观看。

前方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好像正在下雨。越往前走天光越暗,不是太阳落山,而是乌云向这边涌来,回头看看后面依然是朗朗的天空。

怕雨,可偏偏又钻进了雨里。雨哗哗地下着,有时还有米粒大的冰雹,路上滑滑的,两边的水渠里汇集的雨水在流淌。身后出现火烧云的红光照着侧前方山头像是放射的金光,又像是燃烧的火焰。太阳落山了,美丽的火烧云消失的时候,足下的路已经看不清了。不知是我们跟着雨走,还是雨紧紧伴随着我们,那雨一直在下,丝毫没有停的意思。路上的车辆都亮起了灯,雨雾中对面开来的大货车,强烈的灯光照得我睁不开眼睛。只好停下来等它过去,不然可能开出公路,更可怕掉到沟里或悬崖之下。

驶出一条山谷,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人都湿透了,冷得直打哆嗦。看里程表,离那曲还有30多公里。为了安全,黄羊要我在路边搭帐篷休息。这倒正合我意,正好路边有一个简易的工棚,前门有几条破轮胎,看样子是补胎的。就把车开进了路边的草地里,距那工棚十几米远的地方停下。在这哗哗的雨中开始搭建帐篷。雨在下,风在颳,帐篷布被风刮得套不进撑杆,手忙脚乱忙了这头忙那头。在这草原虽然下着这么大的雨,人在上面跑来跑去,鞋上连点泥都没有,就像在湿地毯上一样。正在无着的时候,老天好像发慈悲,一下子风停了,见此机会,两人赶快将帐篷只好,风又颳了起来,帐篷被颳得东倒西歪,又用缆绳将四角紧紧固定将行李拖进里面压着才好了些。钻进帐篷的时候,两手发僵,冷得话也说不出来了。黄羊的雨衣好,衣服没有被雨水浸透。但也冷得够呛。背包里的备用衣服也已被雨水打湿。总比身上的要干些。庆幸的是睡袋没有着雨水。换了内衣钻进睡袋,天大的事也不管它了。睡袋里干燥又温暖,又有防潮垫隔着地皮,十几分钟的功夫身子暖和了起来。在外面汽车隆隆的叫声中;在被雨水淋撒的篷布发出沙沙的雨滴声中睡去。黄羊只盖了一张旅行被,这被子抵御不了高原的寒冷。冻得他睡不着。半夜三点钟他出去了。我以为他去小便,好长时间为未见进来。干什么去了?有点担心,又考虑不会有什么问题,一定是去那间补胎的工棚里了,那必定是一间房子,比这帐篷要暖和。果然不一会他进来将黄瓜、萝卜与肉拿走和那个老板作伴去了。帐篷里就我一个人。半夜雨停后风一直在颳。将帐篷外面的篷布吹的哗啦啦直响。那风的劲头有时大到好想要把这座帐篷整个吹走一样。西风变成南风,南风又变成东风,又变成了西风,转着圈地颳,直到临明才停住。





早晨,金黄的太阳投射在被雨水洗礼过的草原上,人影被拉得长长的。空气清冷而又清新。一群羊正经过我们驻地,一个藏族小牧童身穿黑色藏袍,背着一个小包袱,驱赶着羊群向远处的山坡走去。这就是草原的晨曲。

黄羊也出来了,我们收拾好帐篷,开始发动我们的车,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将近八点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那曲。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为了于东北的黑河市相区别,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西藏的“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现在的那曲街寛道直,与内地尘世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街上来来往往都是藏民,现在藏民骑马的不多见,年青人都骑着摩托车,以125为多,他们把爱车打扮的花花绿绿,最有特色的是两个把套上连着一米多长的飘穗。男的穿黑色藏袍,脚蹬黑色长靴,长长地辫子盘在头上,有的戴着牛仔皮帽。他们驾车,后面坐着一个穿粉红色上衣、头盘五彩辫子的女人,行驶在绿色的草原上,藏族风情十分浓烈。

越过一座座山,走过一道道川。这一段路是念青唐古拉山。一会上坡一会儿下坡。车子一会沉重一会轻快。这时我才知道:不是我们的车出了毛病,也不是所加的油料有问题,而是这高原的空气稀薄的自然状况使我的车子降格了一个档次。排量100的车走青藏路已经是极限,如果有人想骑乘排量是90或80档次的车,要过唐古拉山,我估计是不可能的。

路上我们看到了几个去拉萨朝圣的藏民。他们有的穿着黄色上衣,下著藏红色的藏裙,有的则是简单的便服。他们的双手手掌上带着两块巴掌大的木板,双手举过头顶拍一下,然后下蹲,身子向前扑在路上,两手伸直尽量往前探,然后两手借助那两块木板在路上画个圆,将两手收到胸前支撑着站起来,再将两手上举过头顶重复先前的动作。就这样要一直到拉萨的大小昭寺或布达拉宫,我们采访了一个从西宁启程的藏民,他从西宁磕到这里已经有两年多了快三年了。这三年中全是在这条青藏路上度过。他随身带着一辆车,就是一辆人力车,车上有吃的喝的,白天这样磕头行路,晚上在车上或路边休息,风雨无阻。他每磕八十一个头后再走回去把这辆车拉到要继续磕头的地方,停好车再继续磕,然后在回去拉车,就这样来回重复着,他磕到拉萨,实际上等于磕拜了一程,步行了两程。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宗教的力量是不可思量的。是什么支持他,是他们心中的“佛”。他死在路上,他说那是他的福分。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是又不能执意去死,那是有罪的。尽管身上创伤累累,他们也不得病。说是神佛保佑他们一路的安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网上看过一段一个朝圣者与采访他的人的对话,那位朝圣者的最后最后几句话使人深思。他说:“你们汉人信佛只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健康、儿女……反正世间所有俗事,都要求佛,都要许愿还愿。你们汉人信佛都是看破红尘,当不了官,发不了财,或是健康有问题,儿女不孝顺,还有男女不相好了,觉得活着没意思了,于是想解脱,出家躲起来,人在寺庙里,心在外面。女的翦头发,男的剃头,还流眼泪,一幅想不开的样子。你们把佛信得很痛苦。这是对佛大大不敬。因为西方是极乐世界,痛苦的人是永远进不去的。我们藏人信佛很快乐,从阿妈肚子里一出世,我们就是佛的人,佛国无边,哪有“红尘”?我们把金银珠宝都献给寺庙,把最聪明最有出息的孩子送去待奉佛。我们一路磕长头来拉萨朝圣,高兴啦,心里一直唱着歌啦,头磕破了会长疤,只要身体还活着,血也没流完的时候。至于饿了渴了病了,都会过去,神佛保佑。你们汉人看不出我们心里有多快乐。来去都一丝不挂,可你们汉人想在世上留下的东西太多,佛是帮不了忙的。你们吃的、穿的、住的都比我们好,也比我们讲卫生,可你们痛苦,因为你们的心在地狱里”。





车过了当雄,感觉到车的速度在加快,有时候要上到了80码,这说明已经从唐古拉山下来了。天空又成了阴沉沉的,可身上不再感到那么寒冷。路两边的景色有一种远古的苍凉。黑绿色的草原上牛羊遍地,两个小牧童正靠在路基上悠闲地戏耍着。听到摩托车的引擎声,他们站起来向我们挥手。

远远看见前方一片水面翻滚着浪花,那浪花是那样的白,仔细观察路边、河沿这些地方,从地下汩汩冒出的泉水奔流不息、热汽蒸腾,有藏民在小泉边洗衣服,这肯定是著名的羊八井了。听说有的温度可上100以上,这当然可以做饭了。 

羊八井最美的时候是每天的清晨,由于空气还比较冷,地热田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如果运气好,碰上热水井喷发,更可一睹沸腾的温泉由泉眼直冲云霄的场面,十分壮丽美观。这里的温泉水含大量硫化氢,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的作用。羊八井是西藏高原上天然的热水矿,我们到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天气正热,看不到像早晨那样大的雾气,,可依然看到缕缕升起的蒸汽。对生活在高寒地带的大部分西藏人来说,洗澡洗衣服是件奢侈的事情,不过对于羊八井附近的藏民,用温泉洗澡洗衣服实在太平常不过了。

羊八井地热发电站就在前面。进到羊八井,里那条翻滚白色浪花的河流越来越近。猛然道路向左急转和那条急转的河流一道进了一条峡谷。白色的河水与黑色的路齐头并进。在这里河水翻滚咆哮,雪白的浪头拍打着河岸的岩石,水花抛向路面。使人看之胆颤,闻之心惊!

顺着这条峡谷,公路与河流一直并肩向下,两面高山峻立,是一段“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道路,阴暗而潮湿。随着海拔的不断降低,峡谷开始宽敞,河面渐渐变宽。两岸金色的油菜花散发着扑鼻的香气,看到了远处山坡上的村庄和白塔。再往前看到河与路之间的一片宽旷场地上,白色的藏篷和熙攘的人群,那是这一带的村民正在过什么节日。太阳离山还有一杆子高,我们停车观看了藏民们正在举行的拔河比赛。和内地的交流会一样,藏民在进行购物或物品交换的这一天,有文体节目助兴,那藏篷里都是商铺、饭店。

越往前走,可清楚地看到路边山坡上的村庄。有的地方正在大兴土木。藏民们用土、木、石头筑起白色的碉房。所谓碉房就是像碉堡一样的房子。这是藏北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我们看到那些在建的碉房,是先立好木框架,看得出来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厚厚的墙壁慢慢向上收拢。有的一层上面的平台很大。窗户是立着的长方形,不大。窗户的上端有突出的窗沿,门和窗户都用大红大绿绘出鲜艳的藏文化花纹图案。房顶上都插有经幡。就三层碉房来说,一层放杂物做厕所,三层是佛堂,人住中间。院子的街门开得很大,可以进出四轮拖拉机或汽车。

太阳落山。路边出现了行路树木,道路也越来越宽,变成了四车道。往来的汽车多了,再往前加油站一个接着一个、商店、街道、红绿灯、广告牌······、一个大大的雕塑,堆龙德庆到了。

堆龙德庆与拉萨紧挨着。天黑了下来,路灯照射着宽阔的马路,微风吹来一股股牛羊肉的香味,和内地所有的城市一样,高楼参差,霓虹闪烁,便道上各种衣着的行人往来穿行,车道里各种型号的汽车上下分流。不知拐了几个路口,也不知过了几个红绿灯。只见前面灯火辉煌的广场上,由无数灯泡编制成的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宫殿图形——啊!布达拉!

”扎西德勒,布达拉,

扎西德勒!Lasa !

此时的时间是:2004年7月22日20:30。



我们来到这个高原阳光城,受到了一个在西藏服役后留在了拉萨的雁北老乡——黄羊的表弟与弟妹的热情接待,弟妹是四川人,待我们一日三餐不是川菜就是藏肉,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让我们住,这让我们尤其是我十分感谢。



拉萨市地处喜玛拉雅山北侧,雅鲁藏布江的北岸,市区四面环山,,海拔3650米,比黄土高原高出近两倍。人口约约有27万,其中三分之一藏族人。三分之二汉人,汉人中以四川人居多,盆地内受西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春秋季节一天可见四季,根据记载: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零下16.5℃,年平均气温7.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紫外线强烈。素有“日光城”之称。拉萨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昼暖夜凉,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空气最洁净的城市之一。拉萨市区以布达拉宫为中心,分为东城区,西城区,北城区,我们的住地在东北角,算北城区。和内地大多数城市比较,拉萨虽然不算太大,但也够你逛的。她有知名于世的布达拉宫,有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

第二天由弟妹作导游,我们出去逛拉萨城。在公交车上看到拉萨的主要街道宽阔而笔直,没有太多上下坡,路面状况还不错。拉萨的街道两旁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可以从街道上望到远处的山。拉萨的街道上不禁摩托车,可与汽车一样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人力车也很多,商业场所、旅游景点的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是个很有特点的城市。昨晚进拉萨的时候,走的是六车道、笔直几公里的金珠西路。这条路确实很有现代城市的感觉。

   布达拉广场地处拉萨中心,面积虽然比不上天安门广场大,但要比一般城市的广场大。广场周围柳树垂荫  南面是“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纪念碑的造型是个巨大的“人”字形。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碑高37米,主体呈灰白色。纪念碑碑体南面刻有铭文,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铭文全文如下:

    公元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进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建走向开放的新时代。

    一九五九年,西藏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一九六五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值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谨立此碑,以志先烈,永昭后世。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元二00一年七月十八日

 
    前方设计有两组青铜浮雕,以翻身农奴得解放、解放军筑路赞为主题。碑的前面是一个很大的音乐喷泉。乐起泉喷,水雾氤氲。

左面是一个有池塘的公园,公园没有围墙,与广场成一体。西面是一片开阔地。北面就是雄伟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贴依红山而建,分红宫与白宫两部分。她是宫殿与庙宇的合成形式。既是佛菩萨的供养处,也是历代活佛的寝宫。广场上有转经者,有朝拜者,也有旅游者。还有向游客兜售纪念品的游商。宫殿的背面是一溜一人高的经轮,转经的人们从西面过来,将经纶逐个拨转。外围就是餐馆饭店,接待那些旅游者。

八廓街是拉萨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角街”。八角街过去是一条围绕着大昭寺转经的通道,藏族人把它称作“圣路”。如今的八角街既是转经道,又是一条充满民族特色的购物长廊。这里是一片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老城区。一栋栋石砌的藏式碉楼组成的街道依然保留着原有风貌,地面铺着石板,临街的房子几乎都是商店,就连路边也搭着一个挨着一个的临时货棚。稀奇古怪的商品向人们展示了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与宗教有关的商品有唐卡、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生活用品更是林林总总,如卡垫、氆氇、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藏刀、藏帽、哈达;吃的有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这些东西有的是西藏自产,有的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  

    转经道上不论是年轻的、中年的、年老的藏民,都身穿藏服,一手持念珠,一手转着经纶,一脸虔诚地沿着青石路向前行走,有好多的高龄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数着念珠步履蹒跚地走着,听说这是他们每天的功课。我们来到这里正是转经的时候,转经的藏人走过一波又一波。而且都是顺着时针方向走。后来知道这转经以及转动经轮、经筒等都要顺时针,这是规矩,也是对佛的敬重。有的游客(当然也包括我们)逆着走,虽然人家没有明着指责你对佛的不敬,心里也一定在说我们没有教养。后来知到了这个规矩,想起当初的无知,不免尴尬脸红。大家以后去藏一定要注意啊!

另一道风景就是来自各地的朝拜者,有我们遇到过的沿公路磕等身长头来的,有坐卡车来的,有修行的僧侣,也有做生意的康巴,在大昭寺前,朝圣的藏民面对大昭寺在竹席草垫之类的物品上无休无止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磕等身长头,有的干脆就在石板地上磕拜。其中还有十来岁的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一直这样磕着,不知他们要磕多长时间。

在拉萨,这座圣洁的城市,居然也有乞讨者。大都是老人与孩子。他们的身边放着一个木碗,有的藏人就给往里放钱。听说藏人对乞讨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光彩。你给钱他也不表示感激,不给也不缠着你要。讨来的钱,除了够自己所用,剩下的都要捐给寺庙。这就使人很难理解。其实也很好理解,在藏人心里只有佛,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佛超脱自己。从遥远的地方来这里的朝圣者,外表邋遢褴褛,可身上都带有大量的金钱,他们来拉萨、到大昭寺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向佛捐献钱财。你如果出于怜悯之心捐给他几百几千,他可能照收不误,不过他又全部捐给了寺庙。(现在的情况大大不同了,自从青藏铁路开通后,每天大约有5000游客涌向拉萨。一时间主要街道上,尤其八角街,北京东路一带人满为患。其中的乞丐也大大地多了起来,他们不再是等你施舍,而是死乞白脸地向你要。以食品包装为主的垃圾到处都是。从此拉萨再不是以前那个宁静的城市。)

中午,黄羊表弟在一家饭店给我们接风洗尘。跨过一座小木桥,来到一处满置鲜花的街道,这里是拉萨的饮食一条街。黄羊表弟一和他的岳母先行到来。这是一家四川人经营的川味饭店。店铺是用木料拼接成的藏式碉楼式样的建筑。里面装饰城藏族风格,餐间明亮,服务员热情。正中午天气正热,饭店里空调开放,出出进进不是三三两两的游客就是一家整体的藏人。

菜肴的麻辣,啤酒的醇香,使身上的暑气顿消。这里特别提一下拉萨啤酒。觉得拉萨啤酒的口感非同一般,口感特别清新,不知是高原的缘故,还是水的缘故,还是我们心情的缘故。拉萨啤酒味道特纯正。喝了之后感觉全身特别的轻松,与那麻辣菜肴一起下肚,胃里感觉特好。大家谈西藏,论内地。祝酒推杯,高兴的心情致使就多喝了几杯。

酒足饭饱之后,带着晕晕的感觉“打的”回到了家里。





夜里开始下雨,午夜时分,盖在身上被子显得薄了好多。起来又把睡袋加上。早晨雨停了,听得突、突、突的拖拉机声从门前驶过。街上有些清冷,路上的坑吭洼洼里积满雨水,红色的晨曦洒向四面的山头。拉萨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上午去买纪念品,也是黄羊表弟妹陪着去的。在一个像是集贸市场的地方,里面琳琅满目都是旅游纪念品。当时的东西还不算贵,就这还可以砍价,想买个羚羊角,感觉这是最好的纪念品。这东西可是根本看不到。再说羚羊角是敏感物品,让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判刑。从电视镜头上看到过:2000年的时候,不法分子被利益驱使,大肆枪杀藏羚羊,他们只要一张皮,将骨肉都弃置于原野。有的人就将羊角收集起来拿来卖。这可是“人家偷牛你拔橛”勾当。不管是买的还是卖的一旦被查获,那就是长十张嘴也说不清楚。藏红花、臧雪莲、冬虫夏草等名贵藏药不在违禁之例,当时的价格也不是很高。

想参观布达拉宫,可是买不到票。有人夜里就来排队。每张票一百元,每天的票数有限制。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四十年代第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宫堡最高处海拔3767.19米,净高117米

  “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松赞干布本人信仰佛教。文成公主入藏时也从长安带有金佛像。在他统一西藏之后,为促进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推进与唐王朝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文成公主而建了这座宫寺合一的城堡。遗憾的是这座辉煌的唐代建筑早已毁于战乱,仅存一座法王洞。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巩固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决定在山上重建宫殿。1645年动工,先建白宫,后造红宫,历时50年。于1693年落成,以后历世达赖继续扩建,十三世达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形成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一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拔专款维修。但是,这座雄伟的宫殿在重建后的300多年间一直没有大修,险情严重。 1985年,国务院决定拔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对古代文物建筑保护投资最大的工程

朝布达拉宫望去,只见宫墙的金顶上,装饰着金光闪闪的法轮、宝瓶和海螺,显得神秘而庄严。从下向上数去,主楼一共13层。高117米。前后4000间佛堂、寝宫、经堂、灵塔殿等组成。两边是“之”字形的攀升道路。据说里面光是大大小小的佛像20来万尊。这些佛像,有铜的、银的、金的,还有用玉雕刻的,大的有好几米高,小的只有几寸高,样子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宫内有8 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最华丽,高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镶珠嵌玉,用去黄金11万余两,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

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记载了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尤其是第九层楼上的画廊里,一幅很大的壁画上面画了上千个人物像。这些人物的相貌不同,神态各异。

藏民们,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他们没有什么家当,只有成群的牛羊。每年卖掉牛羊的钱都无偿地捐给了寺庙,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死后佛能把他们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藏传佛教。这些无价的珍宝都是千百年来无数虔诚的教徒捐供来的。







今天要去山南地区的泽当。泽当离拉萨有200公里左右。七点多坐着黄羊表弟的微型面包车出发了。

从拉萨往西到堆龙德庆,沿着拉萨河向西南路边的山崖上有用颜色描画出的巨大的佛陀像。还有好多的营盘,前方就是雅鲁藏布江了。过了一座桥,汽车调转90度顺着山势,也就是沿着雅鲁藏布江向东去。宽阔的江面有几公里宽。在这一段的水流较为平静。岸边的青稞已经黄熟,一片片油菜花正在开放。山石呈铁红色,有的已被风雨侵蚀的分崩离析。路两边的行道树都是老桩新枝的柳树。回望远处的山上也有土黄色的沙土挂在山的一面,看来这地方也有沙尘天气。过了贡嘎机场,沿途看见了村庄,民居与北部稍有不同。

于下午一点到达乃东县泽当镇。这里是山南地区的驻地,城建搞的不错。街道宽敞笔直,新建的楼群整齐排列。大部分是内地湖南湖北两省援建的项目。建好后交给当地政府经营管理。来这里做生意的还以四川人为多,有川味饭店,也有河南面食,有陕西凉皮,也有以及东北的水饺。

   泽当——这个被称为“猴子玩耍的坝子”,位于雅砻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 海拔3551米。人口约1.52万。周围被高山环绕。东面是贡布日神山,山上有传说中的藏民族初衍之地——猴子洞。西面是西扎山,南面是岗底斯山脉。山南就是因为地处岗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 

神山“贡布日山”上有三个仙洞,分别住着一位菩萨、一只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变成的猴子和一位美丽的妖女,后来猴子在菩萨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六只猴子,这六只猴子各代表什么不知道。这猴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而进化成为今日的藏族。这个传说固然不可信, 但它说明藏族人也是由最早的猿猴类灵长动物演化而来。六只猴子都是由美丽的妖女所生。妖女美丽。所以现在藏族女人也都漂亮。

贡布山的猴子洞是藏族的发源地,而它的具体位置就在拉萨东南约200公里的泽当。在泽当,不仅有刻满经符的猴子洞,而且还有藏族的第一块田和第一间屋。 

第一块田坐落于泽当的北面,相传这块田是天神送给猴子种植食粮的,所以每逢播种时,人们都会在神田里抓一把土撒在自己的田上,祈求丰收;第一间屋位于泽当附近的乃东县,相传是藏民为他们的赞普修建的第一座房屋“雍布拉岗”,也是第一代赞普的宫殿。

今天是个好天气,无风无雨。吃过饭在泽当街上转了一会就原路返回。路上看到藏民收青稞,下车走近看了看,青稞实际上就是大麦,有的地方叫的草小麦。它的锋芒很长。颗粒比小麦大。藏民的日常食物以肉和糌粑为主,青稞是藏民作糌粑和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







这两天的老天知人意,总是夜里下雨白天晴,上午去拉萨体委签了字,应我的要求是用藏文签的,虽然我以及众多的汉人都不认识藏文,但总觉得这样更有收藏价值。

下午独自去爬山。住地的北面就是山。那山看着就在近前,可还是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山前。山上有个小庙,想上去看看,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上山的路。转过一个山弯,看见前面山坡上有一个飘着经幡的玛尼堆,就顺着那个方向去。玛尼堆的下方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没有植被,光兀兀的岩石上彩画这一个巨大的佛主像。山脚有一个平台,平台的三面有房子,傍路的一面敞开着。台上有一根石柱。没有看见看守的人,不知这是干什么的。

找不着上山的路,只好攀着陡峭的岩石向上爬。山上没有土,都是巨大的岩石。经风雨的侵蚀,有的岩石裂缝、风化,用手一掰就碎成了沙豆状。在这里虽然看不到植被,看可以看到大型鸟类的羽毛与一处处白色的鸟粪。我提心吊胆地又向上爬上一处巉崖,这里山势变缓,看见前面的山脊上有人在走动,原来路就在那条山脊上。这条路就通向那个小寺庙,不过那条路是从很远的地方延伸过来的。刚才在下面要找着这条路的路口,看样子还得往前走两公里。我这样爬爬山,也感到很好,很刺激。

站在这里可以看见拉萨市的全貌。就像一个硕大的沙盘,朦朦胧胧的一片。

顺着这条路往前大约一里地,路拐下了山脊向那个小寺去。小寺就在山崖下,由于地形的限制,小寺的规模确实不大,三个小院并列着,中间的较大,有佛殿,佛殿是嵌进山里的。几个小喇嘛在院里戏耍。佛殿里只有佛前的油灯亮着。站在院里举头望寺的上方,笔直、铁红色的山崖不见顶端;转身低头下看,如同临渊,头晕目眩。

走出这个小寺,在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个上山的老人。

我向他打招呼:“扎西德勒”

他也回答:“扎西德勒”

他看我是汉人,便问:“从哪里来的?”

我说:“我说是从山西骑摩托来的”。怕他不懂,我边说边做了个驾驶摩托的动作。          

他又问:“是我们国家的吗?”

我回答“是”。

他啧啧称赞。看来相距太遥远,对山西这个地名他还不大清楚,如果我说大同他就会更不清楚了。

后来知道,上山前看见的那个只有房子没见人的平台是藏族的天葬台。在藏人心目中,这是个神圣的地方。如果有葬事,是不让闲杂人看的,尤其是汉人。他们认为让无关的人看了是升不了天的。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藏人死后,由背尸人背到这里。天葬师首先要将死者脱尽衣裤,把死者的头部弯到膝盖处,使之蜷曲如初生婴儿状,再用白布包裹尸体,放上一条哈达,这样做的意思是使死者以新生儿的姿态进入新的轮回。一般送死者上天葬台以星期一、三、五、六居多,时辰多择在清晨四至八时太阳未升起之前。

    到了天葬台,天葬师先用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吹起人骨做的号子,这时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看到天葬台上至上的青烟,听到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捏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藏人的葬礼就是这样。他们信奉:人是赤条条的来,还要光溜溜地去。





    今天由黄羊表弟做东,去八一林芝观光。      

上午九点表弟驾着自家的微型面包车载我们出发,过拉萨东大桥,向东北方去。这是一条宽阔的山峪。山势平缓,阳坡上生长着绿色的植被,背阴处裸露着黑红色的山体。河的两岸柳树成荫,有农田也有沙地,有玛尼堆,当然还有村庄。进墨竹工卡时下起了雨。就在这里吃早饭,饭后冒雨继续前行。路边的风光带雨看,十分地美!      

 路沿着一条河岸逆上。在这条峡谷中,蒙蒙细雨中两边的山多姿多彩,总的色调是绿的。从山上沟涧流下的水冲撞在山石上,远看是一条条白线,走到近前看如同白练,水中一点泥土都没有夹带,真的好像画一样。由于下雨,路有被河水冲坏的地方,有的地段还出现了小规模的泥石流和塌方。这是由于路边坡面上的草皮因诸多原因遭到破坏后,雨水下渗,下部沙土中的水分远远超出饱和极限所致。泥土、树木塌落下来,紧接着沙石像混凝土搅拌机出料一样,哗哗地淌了下来,把公路拦腰截断。两边的汽车停了下来。路政人员正在用斗车清理。将近一小时后道路才开通。下午两点钟,雨依然在慢慢地下着,路的坡度加大,越往上雨水渐渐变成了雪花。来到米拉山口时,一片银色的世界,就向北方冬天的景色,一派北国风光。山口上有一个龙门架,四周拉满了经幡,路的左边一个牦牛塑像披着银装立在路旁,右边一块巨石上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米拉山口”,高度是5031米。我们在这里停车拍照,欣赏这六月飞雪的绝美画面。仅仅十几分钟的功夫,身上的热量散失,冻得发抖,赶快转进车里继续前行。      

 从这里开始下坡,这边属于林芝地区了。几十分钟就到了雪线下,眼前又是一片绿色,天上云开日出,山头被云雾笼罩。这面的河水又向东流去,这一带的藏民房子与藏北的也有不同。尤其是房顶,都是蓝色或白色的。从那鲜艳的颜色来看,那材料不是玻璃钢就是石棉瓦。中午到了工布江达,这是个县城,那些藏民的衣着好像与藏北的不一样,不是那种裙式,女的也没带那条七彩围巾,而是用氆氇做成前后两片式的披袍状一律是藏红色。帽子是编织的斗形的帽子。(描述不准确)吃饭时这里只有简单的面食,不能炒菜,原因是已经停电好几天了,停电的原因不清楚。      

 出了工布江达20多公里,看见高压线电杆子倒在河里,这才明白工布江达县城停电的原因,这一带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雨了,现在依然在不紧不慢地下着,河里的水早已上涨,已经快与公路的路面齐平了。那岸边的牦牛根本不在乎这雨,仍悠闲地啃食着带雨水的青草。远处有黑色的藏篷和白白的炊烟。这一带藏民的帐篷房都是用牦牛皮作成,所以呈黑色,这种帐篷既不怕雨水又暖和。       

下午八点来到了“更张”,这里依然在下雨。该吃晚饭了。路边有一个烹调活鱼的饭馆。一种叫作“棒棒”的鱼,足有40公分长,细小的鳞片,圆柱形的鱼身略显红色,像个圆木棒一样,故名“棒棒鱼”。烹制好后味道不错,肉也很细腻。在我们吃饭时,旁桌有一个小伙子也在用餐。身边放着一个偌大塞得满满当当的旅行包,一看就知道是个徒步旅行者。他说他是广东人,在成都打工,他是去年从成都出发,沿着川藏公路进藏,走到这里已经快一年了。像这样的天气,估计他还需要半个月才能到达拉萨。他今天就住这里。我们还要冒雨继续前行,到林芝休息。





   山清水秀的林芝藏语意为" 太阳宝座" ,它的东面及东北部与云南省、昌都地区相连,北面是那曲,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相邻,南部又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 1006.5公里。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 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 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主要城镇和景区有错高湖景区、八一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其中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林芝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个很边远、落后的地方。其周围全是生长着密密森林的大山。 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马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树蕨” 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等应有尽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其中布裙湖一带还是传说中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城里的居民以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村寨的图腾崇拜、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居地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的本教的盛行,使林芝拥有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点,与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珞巴族由米新巴部落、米古巴部落、达额木部落等20多个部落组成,居住在大峡谷地区。据记载,珞巴这一族称,来源于藏族对居住在珞瑜地区的人的习惯性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许多奇异的风俗:生殖崇拜 吃烤鼠肉下酒 “吾勇” 神秘的巫 千年忌禁 婚俗与丧葬。

以前这里的汉人很少。街市原始,道路泥泞。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援藏的人力财力源源不断到来,给古老的林芝注入了新的生命。现在是柏油马路,大商店,居民楼群,集贸市场等一样也不比内地少,当然汉人也多了起来。

我们住在县城的一个大旅店里。客舍干净整洁,又是表弟做东。这一路上都花人家的钱,真不好意思。

今天上午去林芝巴结村去参观柏树王园林。早晨的林芝,蔚蓝色的天空是那样的纯净,空气格外清新,含氧量十足,深深吸上一口可以憋上老半天。城外河里哗哗的流水翻着白色的浪花,半山的云彩像一块块巨大的棉絮在快速地移动。大约20多公里的样子,汽车驶上了东面的山坡。山上有高大的树木,叫不来名相。再往前来到一个大门前。四根白色的圆形门柱,中间的横匾上书“柏树王园林”。门票每张十元,参观的人还不少。

进了门经过一条笔直的大道。就到了长有柏树的山坡上。里面的空间太大了。奇怪的是就这面山坡上得天独厚地生长着近百株高大的柏树。刚才在路上看到的高大的树木就是这些“沧桑老人”。这些柏树在我看到过的柏树里是最大的,比山东曲阜孔林里的柏树还要大好多。最大一颗的直径是5。8米,树围近20 米。20米啊!就按一个成人张开两手两米为单位,需要十个人才能将其合抱。真不愧为“树王”。最高的一颗高达59米,抬头望不见树顶,将近二十层楼高!树龄都有2600多年了,也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遗物。那时还是我国周朝敬王时代。

院里还有一些游乐和消闲购物的地方,有卖水果的,也有卖虫草的,那虫草都是当地藏人新采来的。用一块红布包着。里面虫与草混在一起,我们是外行,不知是真是假,也不知质量的好坏。

冬虫夏草是一种神奇的植物。与天然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品。它是由子座和虫体二部分相连组成,虫体有4~6 公分,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云南、四川产的颜色偏暗褐色),背面有多条横向皱纹,腹部有足8对,近头部3对,腹部4对,尾部1对,其中腹部的4对较为明显,真的像一条虫子一样。虫体轻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微有弹性;而子座,也就是那棵草从虫体的头部长出,臣4~7公分,基部将虫体的头部包住,呈长棒状,上粗下细,灰褐色或黑褐色,质柔韧,断面多为中空。嗅之具草菇香气,味甘。

    前人曾有诗云:“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虫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虫是草虫编幅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体小身花的编幅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继而蛾卵变成小虫,浮华的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白白胖胖。这时,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它,便钻进虫体内部,吸收其营养,萌发菌丝。受真菌感染的幼虫,逐渐蠕动到距地表二至三厘米的地方,头上尾下而死。这就是“冬虫”。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来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二至五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就是“夏草”。虫草这时发育得最饱满,体内有效成份最高,是采集的最好季节。过了这个时候,等到周围的草长起来,就很难发现虫草了。

因为价格便宜,黄羊瞅中这个机会,还是买了一些。我当时对他还没有多大的兴趣,没有买,回来后,感到那个后悔!近几年虫草的价格一路飙升。当时当地的价格是一元钱一条,现在外边的单条价格已经上到了几十元了。





要返回拉萨了,今天是个好天气,蓝天白云。长满松柏的黛青色的山;尼洋河两岸一片片青翠的草地,今天米拉山口上遍野青翠。与昨天成明显的两个季节。下了米拉山口天又阴了起来。一会就下起了雨。这雨还越下越大。记得昨天在墨竹工卡的路边看见一个院子的门头上有一个不起眼的长约三四十公分的铜牌,上用汉字写有“松赞干布出生地”。今天走到这里,格外留心注意,能看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无不是此行更有意义吗?就在这雨里我两只眼死死钉着车窗外,没有发现。车市雨正大。雨水把车窗糊的看不清楚外面的景物。就这样我还是死死盯着。路上没有其他的车,六弟开着车在雨里很快地行驶着。就在我感觉前面左侧面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并且隐隐约约看见了那个牌子。就在我确定无疑就是这个地方,喊六弟停车。可是雨声太大,六弟没听清楚,等他听清的时候,车衣驶过了100多米。这么大的雨不好意思再让人家回返了。黄羊想拍照留影也拍不成了。天不作美啊!

这地方离拉萨六七十公里的样子。松赞干布就是从这里走到了拉萨,创立了他的吐蕃王国,赢取了大唐公主——文成公主。只是历史太久远,加上当时这里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只挂了一快小铜牌,没有引起人们的主意。我也是无意中看见了那个铜牌。(现在青藏铁路开通后,有人多了,当地政府重视了这个问题,修葺了松赞干布旧居,还修了一个古堡式的跨路标志。车行在路上远远就可看到前方碉门上“松赞干布出生地”。

    拉萨还有著名的三大寺。即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这些寺庙距市区较远。我们对这些不懂也不大感兴趣。上午修了车,准备明天返回。下午没事我还是去了最近的哲蚌寺看看。

哲蚌寺,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位于拉萨市西北角的山坡上,我骑车就走就打听就逛街,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看见那山坡上一排排的白色、古堡式的房子。这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寺庙,像个城堡一样。据说多时曾有9000多喇嘛。山坡下路两边,都是饭馆,小吃摊,更多的是卖香火的小店。上山进寺有专门公路,路两边生长着高大的树木,走在路上还挺凉爽。来来往往大部分是着僧衣的喇嘛。哲蚌寺最出名的是每年九月的晒佛节,从山坡上将巨大的释加牟尼像展开,景象十分壮观。

在这里就我看到过的资料附带简要介绍一下色拉寺与甘丹寺: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洲”,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脚。色拉寺因其建寺时山下的一片茂盛的野玫瑰(藏语“色拉”)而得名; 色拉寺的特色是有马头明王金刚像  (马头明王是观世音菩萨的一种化身)。甘丹寺,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全盛时期有近4000僧侣。这里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可见该寺僧侣信奉“弥勒净土”。此寺的特点是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



八月一日。早晨天阴着,阴得很黑,看样子要下雨。七点钟我们准备出发了,六弟他们过来,看天气不好,不让我们走。我们旅行人已经习惯了这些,风雨无阻要上路。告别了他们我们上路了。还没走出市区就下起了雨,穿上雨衣继续前行。雨越下越大,快到当雄的时候才走出雨区。黄羊又走在前面去了。就我一人在这里吃午饭吧。饭馆不大,有汉餐的面食,也有藏餐的牛肉。我当然是吃面食了,那些藏人也吃面食所不同的是他们都要了牦牛肉。看见那红红的牦牛肉,我也想吃,也买了一盘。没想到这红红的、切得薄薄的牛肉竟然是生肉。我看着它不知如何下手,坐在对面的一个年轻的藏民看我的尴尬的样子,一边用生硬的汉话对我说,一边用手指着一起的送来的那个调料碟子里的辣椒面比划,让我蘸着吃。我学着他们的样子,夹起那牛肉好像血水还在。他们说这时用盐水卤过的鲜牛肉,不会有问题(意思是已经过杀菌消毒)蘸上辣椒面放进嘴里,味道并不膳,黑很嫩。别有一番风味。那个藏民看我吃了进去,笑了,拿起酒让我喝。我示意骑车不敢喝酒。这盘牛肉一会就下肚了。

吃完饭来到外面看见几个藏民在路沿上也在吃饭。他们是吃自带的糌粑。只见他们用木碗从一个袋子里挖出一碗糌粑面,放点酥油,加点盐,然后从饭馆里提供的暖水瓶里到上适量茶水,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揉合成条团状放进了藏袍的前襟里,腾出手来又把碗里剩下的散状糌粑用茶水冲成糊状。有的藏人还带着羊蹄子(我只看到了羊蹄子,一定还有其它的肉)。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噢,原来糌粑是这么个吃法。

晚上八点住到了安多。和黄羊联系,不知为何他还在那曲。

早晨又遇这里下雨。而且还很大。大雨也得走,将车推出店外,在雨中捆绑好了行李。就在这店里吃了早饭。七点半上路。

出来这样长的时间,见这高原的天气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天阴的严严实实,连一点缝隙也不见。山潜行、路隐迹,能见度不足十米。速度当然快不了了。越往上走雨越大。渐渐地雨中夹有豆粒大的冰雹,头盔上啪啪作响,挡风罩上的冰花雪水严重地妨碍视线,但又不能完全打开,那样迎面的风雪使人睁不开眼睛,只好半开半掩,靠它遮挡着迎面的雨雪,挺直了脖子从它的下面注视着前方的路。再往上,冰雹没了,雨变成了漫天飘舞的雪花,周围又成了银色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人的感觉是荒凉而又神秘。就在这茫茫雪原里,看见路边的牦牛它们背上也披着雪甲,依然悠闲地啃食着雪被下的青草。

快到唐古拉山口时,路面上起了雾?还是过山的云?总之路面被云雾严严地遮盖着,车辆都亮起了黄色的雾灯。我也赶快把大灯打开。慢慢地向前挪动。

上午十点钟,上到了山口,这里也是银色的世界。天空黑沉沉的,气温很低,大约在零下两三度。我身上穿的较厚实,上身还没有浸进冷气,可外面雨衣上已经结成一个冰壳。淌下的水流在车座上,渗进了裤头里,只要一挪动,冷风乘机入侵,顿时感到冰凉。就在这里有一辆卡车拉着一车藏民正在遍撒纸藩,他们要去拉萨朝圣。正停在这里休息。我大口地呼吸着。找到那个卖雪莲花的藏民,买了几朵雪莲花赶快离去。

到雁石坪是一点半,这里没雨,(也刚下过)在这里吃午饭。那回民的羊肉汤真难下咽,但不吃不行,到这里与黄羊联系不上,手机没有信号!为了联系黄羊,放下饭碗往前赶。我知道他身上没钱了,他车上的油顶多坚持到沱沱河。我必须与他会合不然他就得困在路上。

下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我坐在沱沱河前的一座桥边,等着黄羊,这里没有一点可供遮阳的阴凉,身上燥热难耐,把上衣服脱掉,一会的功夫胳臂上就起了泡。又得穿上,这一天的时间经历了四个季节。大约等了两个钟头,终于看到远远一个黑点越来越大。就是黄杨!他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他。他真的在犯愁,怕找不到我。

就在沱沱河加足了油,这时离天黑还有四个小时,继续前行,晚上要在五道梁休息。到第一道梁时太阳落山,到第二道梁时亮起了灯,到三四道梁时已是夜间行车了,到了五道梁镇,夜里九点半。



早上八点出发,中午到了格尔木,这就算走出了西藏。午饭后趁着天气好一气到了大柴旦。住进旅店感觉左手五指麻木。往前就是柴达木了,有关柴达木的游记我在《西行新疆》里已做过较为详细的描叙,就不再 赘述。

出了柴达木,翻过一座4142米的叫做青山的山垭。眼前出现一个大坡,四野开阔,眼前这条大道直直的与遥远的地平线相接,情景就像是在一张巨大的草黄色毛边纸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T”字,除此之外在什么也没有了。

过了阿克塞这座中国的石棉城,又进入了荒漠,天就像一个反扣着的大锅,锅边是昏昏黄黄的,只有当顶才稍稍见点蓝,这世界好像有重新回到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代。      快到敦煌,遇到了沙尘暴。只见天浑浑,地黄黄,风吹得人站立不住,黄沙漫过公路,又向远处去,黄羊打开摄像机追捕着大风,可那情景只能在现场体验感受,摄入镜头的内容就像一张沙黄纸一样,根本辨不出细节。 

敦煌市是一块沙漠中的绿洲。在这里又一次将车检修后,晚上就住在了敦煌。 

敦煌的城郊一片绿色,村庄、菜园走过一处又一处。最后还是又进入了沙海。著名的莫高窟就在公路右侧15公里的山上的一个低洼处。那景佛窟与大同云冈相差不多,不过这里以壁画著名。可是参观的票价使人瞠目----每一个展室200元。

从敦煌出来不断地变换着景色。沙漠、红柳、胡杨、看见了绿色的庄稼地、金黄的向日葵、闻到了麦秸的清香,听到了狗吠、看到了村庄。 那两天肚子失去了感觉,不想吃饭,也不大小便。 自己感觉好像从此再不食人间烟火了;今天看到这一切,肚子里又响了起来,左手指也不麻木了。思想上感觉到就像是从另一个神圣的星球重新返回了人间。真的!真的!从七月十一日到八月十一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进藏旅行。行程3900公里。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感受了藏民的淳朴,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那经历,那感受,终身难忘!



                      我曾走进西藏:

                      雪山是她高昂的头颅;草原是她宽广的胸膛;

                      白云是她的长袖,蓝天是她的裙装。

                      五彩经幡将她打扮,纳木错水将她梳妆。

                      她从混沌远古走来,渴望回到永久梦乡。

                      

                      我曾上过天堂:

                      那里散射辉煌的光焰,有着彷佛万劫的沧桑。

                      殿宇是黄金作顶,琼庐以白玉为墙。

                      经纶转动心灵清净,氤氲隐现黛牦银羊。

                      它向娑婆世界教化,祈盼人间如意吉祥。



                      我曾走进西藏,我曾上过天堂······ 

                      

   8月11日傍晚,云冈石窟前一月前送行的摩友们迎接回了他们的英雄-----勇敢的车手-----黄羊。将他高高抛起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跟团游记MORE

自驾游记MORE

自助游记MORE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