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攻略 -> 交通指南 -> 峨眉山滑竿-四川峨眉山乐山-娱乐-旅游-交通

峨眉山滑竿-四川峨眉山乐山-娱乐-旅游-交通

发表时间:2009/11/5 13:46:26 阅读:135次

 

峨眉山滑竿,是为游人代步的一种交通工具。它不仅为游人减少了登山的劳累,还给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人坐上滑竿,“嘎吱嘎吱”,“闪悠闲悠”,卧游在崎岖的游山道上,穿行在层峦叠翠的万木丛中。若腾云驾雾,似浏览画卷。赏景餐秀,谛听鸟语,优哉游哉,好不舒展!
我曾从五显岗坐滑竿到洪椿坪,亲身感受过坐滑竿的滋味:上坡时头向下,脚朝天,似乎是在摹拟“航天”,下坡时头顶天,脚朝地,有如飞行员准备“跳伞”。不管上坡还是下坡,心情总有点紧张,很刺激。只有在平路上才有了放松感。滑竿上下闪动,抖得你昏昏欲睡。但秀丽的风光,又使你不愿闭上眼睛。真是舒服极了。

滑竿  峨眉山景区一道风景

滑竿的特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适应山道,坐卧舒适。它是用两根约2.4米长的斑竹做抬竿,两端绑上0.50米长的抬担,中段用绳索将竹片编串成弧形的“竹排”,“竹排”前还有一根踏脚棍,这就是现代滑竿的样式。抬滑竿的前后两人,后者看不清前面的路况,必须由前者来提示,于是就产生了适用而风趣的“滑竿号子”。如前喊“踩左”,后应“踩石”,这就协调了步伐。前喊“天上明晃晃”,后应“地下水凼凼”,前喊“天上一朵花”,后应“地下牛屎粑”,前喊“天上一朵云”,后应“路边站个人” 这就避开了路障,保证了安全。

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峨眉山滑竿的历史是较为悠久的。这里以我一孔之见作一些探讨:
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淳熙四年(1177)六月来峨游山,写了一篇《峨眉山行纪》其中写道;“……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余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以山丁三十人曳大绳前行挽之,同行则坐山中梯轿。”这里提出了“山轿”与“梯轿”,“山轿”可以理解为民间小轿,因为按范成大这样的大官,该坐四人抬的“官轿”,当时的山路,“官轿”是上不去的,只能坐二人抬的“山轿”那么“梯轿”又是啥样子呢?会不会就是“滑竿”?没有文字记载。后来我翻到元代画家龚开(1222一1307)画的一幅《中山出游图》画的是钟馗偕妹深夜巡游的场景。传说钟馗是唐太宗应梦捉鬼降妖之臣。画面上钟馗和妹坐的是与现代滑竿相似的一种交通工具:抬竿不是竹竿,是粗糙的树干,坐人的中段不是竹片编成的“竹排”,而是用绳索悬吊着的一高一低的两块木板,高的是坐板,低的是踏板,从侧面看去,恰似两级梯步,这就是“梯轿”!它为我们提供了较直观的依据。另一幅画是明代画家戴进(1388—1462)画的《钟馗夜游图》画面上钟馗坐的简直就是一把椅子加两根抬竿。我姑且称它为“椅轿”,看来固定的椅子要比悬吊的两块板坐起舒服,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不管是“梯轿”还是“椅轿”我认为都是“滑竿”的前身。为何不称滑竿而都称“轿”呢?这还得追溯到西汉时期。在嘉峪关新城出土的彩墨砖画《出行图》中,反映的是汉成帝(公元前33—19)与选入后宫的班倢仔出行时的情景。汉成帝坐的是四人抬的“肩舆”(轿子),它与现代的“滑竿”有相似之处。两根抬竿拾着一把似椅非椅的“坐箱”:前有一块齐膝高的挡板,后有一块齐颈部的靠背,左右有扶手,装饰较豪华。这是最初的“轿子”,但又有滑竿的雏形。为啥称轿呢?“轿”字从车,是从马车演变而来。为何又称“肩舆”?“舆”是马车的车箱部份,用人肩抬着的车箱,故称“肩舆”。这种“肩舆”传到江表(江南)后又称“竹舆”。因为南方产竹,用竹制肩舆更方便。轿的特点是有一方形的“轿箱”,轿箱有轿顶,轿身左右开窗,前有轿帘,中有坐凳,为封闭式的。分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多种。到了唐代才有了简易的二人抬的裸露式的“梯轿”和“椅轿”,这是一种进步。据说峨眉山上的农民过去也有用椅子加竹竿抬人的。看来梯轿和椅轿延续的时间较长。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出游指南MORE

住宿指南MORE

美食指南MORE

娱乐指南MORE

购物指南MORE

交通指南MORE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