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清市西部东张镇镜内。公园总面积2275公顷,有十大景区,百处景点。福清灵石山森林公园最高峰留雪嶂海拔963米,是福清第一峰,其余山峰也都在700米以上,灵石山以其茂密的森林,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和悠久的佛教文化而闻名遐迩,自古就是闽中沿海的著名风景胜地。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凭借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绝美的自然山水辅之以悠久的人文古迹,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恬静秀美,瑰丽迷人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较早建立的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福清市西部东张镇镜内,距福州市63公里,福厦公路16公里。公园总面积2275公顷,森林覆盖率93.4%。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国家林业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山以奇石古树而闻名,环境极其清幽。著名理学家朱熹为它亲笔题刻了山名;灵石寺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由唐皇亲敕匾额,曾经是闽中四大禅林之一;蝴蝶溪蜿蜒曲折,清可见底,一年四季都能够看到蝴蝶在这儿翩翩起舞,尤其是春夏季节,蔚为奇观;山中有许多号称“植物恐龙”的桫椤,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更是不计其数。 灵石山具有“林茂、山雄、水秀、石怪、树奇、峰险、壑幽”等自然风景特色,八千六百亩连片的原始森林是福建沿海的一颗绿色明珠,林中古木参天,山花烂漫,珍奇动物出没其间。灵石山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千年古刹晨钟幕鼓,文物塔墓比比皆是,香石、雌雄石、通天石、石通灵气,九狮洞充满神秘色彩,更有许多迷人的传说,古往今来到灵石游玩的文人墨客吟咏留题,流传千古。
灵石古寺
灵石寺座落在灵石山主峰芙蓉峰下,是福清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佛寺,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由赵、林二姓舍地,沙门元修为庵,即该寺的开山之祖,依此看来,该寺比鼓山的涌泉寺还早了61年。唐大中四年(850年),元修修建精舍名为“翠石院”,后唐懿宗赐额为“灵石俱胝院”,有庵堂36个,僧众2000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及唐光启三年(900年)元修圆寂后,唐昭宗赐号“慧胜”,至此,灵石山和灵石寺闻名天下。
北宋天圣初年(公元1023—1031年),福清县清源里人林姓大户献田宅建寺养僧,灵石寺开始兴盛。所以自古以来,灵石寺有“创于唐,兴于宋”之说。此后经名僧启涛、明慧、正觉、山堂、直庵等历代住持苦心经营,寺院声名大鹊,僧众聚有数百人,其时,灵石与鼓山、西禅、雪峰并称为“闽中四大禅林”。
五百年后的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寺院倒毁荒废,僧众流散。此时,同我禅师(福清人)率徒众入寺经营,稍复清规。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同我禅师募缘,重兴灵石,是时叶向高过访寺庙并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明代少司空何乔远说:“相国遗诗尚可寻,山僧藉此镇祇林”,给复兴寺庙以很大支持,在建大雄宝殿时,同我禅师工未竣而圆寂,其徒曹源禅师继主法席,重建法堂,请方册大藏经,内勤禅戒,外严道场,“诸徒子皆能仰遵遗范,克肖前懿”,灵石寺恢复了生机。
清康熙三年(1664年),鼓山道霈禅师募建大雄宝殿、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廊等,历时20余年,灵石遂成巨刹。据《黄檗志记载》,清朝初年县官张缙云称福唐佳山水:“首推灵石次黄檗”。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常往募众重修。随后,因不得人选,沦为荒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寺庙遭土匪抢劫,僧众星散,寺庙荒废,沦为农场。
灵石寺依山而筑,寺院总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寺内檐楹相摩,轩栏层出,极为壮观。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为宽敞的回廊,两廊旁有法堂、钟鼓楼、禅房、斋堂、客房等,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据说其中以大雄宝殿最为壮观,系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进深三间11米,面阔三间,每间5.2米,朝南偏东40度,井盆式的木构架梁,藻井彩绘龙凤、飞天、宝盖莲花和牡丹等图案。六根莲花柱础都是唐代仅存的旧物,直径1.08米。寺内存有木刻《敕赐灵石俱胝天寿禅寺全图》,这是一块状似黑色碑石的原木板,据说是唐懿宗敕赐的。图是阴刻的,有寺殿庵堂、亭台楼阁、山峰岩、池潭溪坞、宫庙寮园、桥榭墓塔,真是琳琅满目,叹为观止。此外,还存有不同年代制作的钟、鼓、馨及淘米石等。1981年2月25日,灵石寺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俗习惯
正月甘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