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美美在慵懒而幽静,木渎也是。
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溃败,献美女西施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的同时,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为了消耗吴国的人力和财物,处心积虑的越王勾践趁机向吴王大势进贡筑宫之木。自越国源源不断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史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积木塞渎”,木渎由此而得名。
这座著名的江南古镇,自古繁华。乾隆六下江南,必在此舟登岸。
这座著名的江南古镇,自古繁华。乾隆六下江南,必在此舟登岸。
春天的周末,木渎的阳光暖暖地晒着,明媚之极。
从古城区到木渎并不太远,公交车走走停停也只是四十多分钟就到了。
走进古镇,就像走进了历史的传奇,一个人是如此优游自在。整个古镇都弥漫着静静的气息,千年的时光流淌,不过是婉约的姑苏女子回眸时眼角的波光流动。如今,贯穿古镇的是一条姑苏十二娘风情街,街的两边全是明清仿古建筑。所谓姑苏十二娘,全是传统姑苏女子的劳作,船娘、扇娘、蚕娘、画娘、织娘……这些美丽勤劳的姑苏女子,就是苏州最美的风情画。有人说城市是有性别的,北方的城市,多似父兄,雄浑而大气,如西安,如北京,而南方的城市,却似姐妹,如杭州,如苏州。水的女子,是这些城市的灵魂。
我没有去严家花园,只是漫无目标地走着,虹饮山房却出现在眼前。虹饮山房应是木渎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主人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乾隆六下江南必临此地,每次登岸,风流天子在此品茶、赏戏、用膳、游园,随臣纪晓岚、刘墉也数度下榻于此,留下一段佳话。虹饮山房也有乾隆的民间行宫之称。虹饮山房,因园内近虹桥而得名。其建筑风格融江南文人园林之秀美及北方皇家园林之雄丽为一体,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在二园的中央是待客迎宾之中厅,因此布局端庄、严谨,自南而北分别是门厅、舞彩堂、戏台等建筑。
一个人站在空旷的虹饮山房的戏台前,遥想当年,这戏台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如今,草木依旧,砖石依旧,飞檐、长廊仍是那么凝重,在春日的阳光里,又显得迷离。看得到过去,却看不到将来。
从景点出来,继续漫无目的地漂流。木渎的河水不再清澈,已不能想像当年龙船登岸时的辉煌和气派。千年的永安桥还在静静伫立,不是有顽皮的小童跳上跳下,沧桑只属于这古镇,这古桥,不属于这些孩子。
木渎的时光仍在静静流淌,那些坐在屋前半寐老人和大狗,仿佛也在时光中凝固,而此时的我,也想凝在这弥漫着春天芬芳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