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
明神宗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初建于伏虎寺右,名为会宗堂、会宗坊,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清初迁建于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闻达和尚重建。康熙四十二年以《释氏要览》“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康熙皇帝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报国寺寺名也沿用至今。
报国寺,为入山第一大寺,位于凤凰坪下,海拔533米,坐北朝南,占地百亩,为山中第一大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取“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后几经培修,1993年又新建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殿宇五重,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普贤殿。
山门为六柱五列二进,飞檐翘角,三叠式屋面。山门正中悬挂“报国寺”大字木匾。第一殿弥勒殿,中供弥勒彩绘泥塑像,笑口常开。第二殿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殿内大龛上供奉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台像。左龛供泥塑金身文殊像,右龛供地藏王,金身金冠金裟坐莲台像。左右两厢有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彩塑金身塑像。后龛内是一尊阿弥陀佛像。第三殿七佛殿,供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释迦牟尼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第四殿普贤殿,殿阁楼上是藏经楼,殿内近年新塑普贤骑象一尊。白象跪卧回首,背上六重金莲。各殿都在一条中轴线上,逐级增高。两侧有僧寮客舍,还配有吟翠楼、待月山房、花影亭、弄月亭、七香轩等。
伏虎寺
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名虎溪禅林。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陀殿,内有韦陀像。
普贤殿内塑有普贤金身塑像,背龛供奉阿弥陀佛像。大雄宝殿内正龛上供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按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化身。殿内左龛塑文殊像,右龛塑普贤像,左右两侧塑十八罗汉像,后龛塑观音渡海像。
大雄宝殿右侧后院内有华严塔亭,中置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镌刻《华严经》文。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清音阁
清音阁原名牛心寺,唐僖宗乾符四年,即公元八七七年,慧通禅师创建。明洪武帝时,广济禅师遁迹于此,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清音阁。
阁中有大雄宝殿,内供一佛二菩萨,中供释迦牟尼佛祖,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嘉靖年间别传和尚整修桥、阁,清玉修禅师继修。1924年阁、殿毁于火,1928年僧源竺募建于现址。1953年培修,改建三桥二亭和一线天栈道。1992年新建阁楼一座。寺前有双飞亭,亦称接引亭、接御亭。下有琉璃亭,亭下北侧有1990年8月建中日诗碑亭,亦称良宽诗碑亭。
万年寺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高僧慧池至此,率众僧精修,塑普贤供奉,名普贤寺。唐禧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慧通禅师重修,更名白水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扩建。次年二月,白水寺僧茂真奉诏入朝,太宗赵光义赐黄金三千两,谴使入蜀铸普贤铜像于此祀奉,并建大阁复之,改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毁于火,次年慈圣皇太后赐金修复,明神宗朱翊钧为祝其母慈圣皇太后七十寿辰,御题“圣寿万年寺”,易名至今。
现有殿宇五重: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万年寺砖殿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殿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1986年以后又修复了弥勒殿、般若堂、幽冥钟亭、鼓楼长廊、山门等,宏伟庄严。
洪椿坪
洪椿坪,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时重修,因寺前有古洪椿树而得名。传为宝掌和尚结茅处。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一是楹联众多,且品位较高;二是寺内藏有清制千佛莲灯,雕镂精美;三是寺内存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木制“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寺院周围山抱林拥,葱郁幽静,雨雾蒙蒙,千枝滴翠。并有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现为峨眉山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仙峰寺
仙峰寺,古名延慈寺、慈佛院。又名仙峰禅院。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扩建。明末毁于火。清乾隆年间再建。寺内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舍利宝殿、餐秀山房等。寺宇屋面全为锡瓦、铝皮所盖,衬托于浓翠欲滴的苍藤古树之中,有“碧海圭玉”的美誉。其实这里曾是一座道观,东汉时,道教在山上流传,晋代时佛教开始传上山。但因山高地广,两教各占山头,隋唐时还平分秋色,但到了后来,由于政府崇佛及社会各种因素,加上道教传教不力,明末时道教开始衰落,而佛教依然禅灯长明,清初之时,一些道观更改为寺庙,从此神仙无影无踪,只留下遗址任凭世人追忆,现在这座仙峰寺就是典型代表。
洗象池
洗象池,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公元1699年)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上行五里,曾有大乘寺,传为西域阿婆多罗尊者,晋时入蜀礼峨眉山时开建,名化城寺,因以木皮盖殿,又名木皮殿。
华藏寺
华藏寺,始建于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
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于1986年—1989年按原貌修建。2005年,华藏寺经过改造,分为四层两重殿,包括金殿、大雄宝殿。 “华藏寺”横匾为赵朴初书。其中,金殿采用金瓦,大雄宝殿采用铜瓦,梁栓、门窗、斗拱等均为铜铸,殿宇屋面为金黄色和铁灰色琉璃瓦,红墙朱柱,雕花彩绘,金碧辉煌。两殿均在中轴线上,以渐次提升组织建筑序列,突出了金顶的佛教名山中全部建筑的重要性和它们各自的个性。尤其金殿外观形象显示了崇高而神秘的价值, 达到了超尘除俗、俯视凡界的宗教意境。游人步入其中,有渐入天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