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归来不看海
【欲读本系列游记的全真图文版,请去串门-- 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
9月26 –
九黄,游人如织,抄各地口音,90%千里迢迢,“飞”此一游,而且还要冒着高山缺氧的危险,值吗?
-- 值! 今年国庆节前,CCTV报道,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最热门的景区 – 九寨沟(二次旅游最热地 – 香港。)
我所在的春秋旅行团,36人,半数有高山反应,整个队伍,在下黄龙之后,已经“溃不成军”,呕吐、头晕、瘸腿、呕心,不一而足。(导游说,每日至少有两副担架送游客下山,怪哉,九黄两山不见轿夫!)此团队中,我乃次最年长者,上山下山,步履尚轻捷,头脑尚清晰,驴友戏称,你是60的年龄,40 – 50的身体,30的心态。我笑答:还行,还能健康地活上几年呢。唯一的高山反应是在海拔
现如今,旅游渐入佳境。认识到旅游其实是一个审美过程的人为数并不多也。知识、审美意识、健全体魄,乃旅游之三要素。缺此,旅游不会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不会产生一种审美快乐,不会达到强身健体。
在九寨沟,有人见吸氧室(免费),竟然问:这儿有不是医院,干嘛吸氧?询问之下,此君不知此地海拔在
有人返程时,大呼上当,询问之下,对方答:花钱买罪受!
有人不知九黄的地理位置,游毕,记住一个“海”的名字,
有人在旅游之前,没有“备课”,衣衫单薄,瑟瑟发抖于滑雪衫店铺,让店主窃笑一番;
有的人双手插袋,反讥手执相机者:拍的那么认真,给谁看? -- 闻者一时发愣。
所见所闻,让我想到 -- 改革开放之初,从计划经济走来的国人,终于可以拿起筷子大块吃肉(当然不少人“放下碗就骂娘”),当时的国人,在餐桌上,唯整鸡整鸭是求,视大鱼大肉为美。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此段文字,何其“清高”,何其潇洒!你看,动物与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都会感到快乐,但是,动物毕竟是动物!而人与人相比,迥异也。欧阳修的随从很快乐,但是,他们又岂能享受到太守享受到的快乐呢?有几人能做到“醒能述其文”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 自我陶醉之巅!)
变旅游为精神享受,从旅游中获得最大快乐,与美育有关,与审美层次和水平有关。从欧阳修那儿得到的启发是,应该“游能述其文”!
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 小导游如是说。
我想,还是分开说为好 – 九寨归来不看“海”/ 九寨归来不看“瀑”。
草海、箭竹海、熊猫海、五花海、长海、树正群海......当你看到这些名字时,请别误解!九寨沟,由九个藏民的寨子组成,故称九寨沟(现在仅开发了三个寨子),居住此地的藏民祖先,知海而未见海,他们以为面积较大的水面,即可称“海”。于是,沿山沟而下的一个个小湖泊,便有了“海子”的称呼。这些小湖泊有柳宗元《小石潭记》之意境: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然而,九寨之“海”,非“水尤清冽”四字可写也!
一个个海子,一个个山间湖泊,水色似蓝宝石,如绿翡翠,世间所不见也!
请观下列八幅照片。
照片之一:雪里看海
照片之二:演绎秋色
照片之三:秋到九寨
照片之四:似影非影
照片之五:一个拐弯 碧湖突现
照片之六:湖映雪松
照片之七:诠释斑斓
照片之八:人间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