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园沙洲”或“园仔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鼓浪石”。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余年鼓浪屿发展的独特历史,使鼓痕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该岛因人均钢琴和小提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琴岛”、“音乐之岛”。而因岛内面积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步行岛”。鼓浪屿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音乐之岛“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一踏上鼓浪屿的钢琴码头,音乐就伴随着游人的步子缓缓地延伸开来。
鼓浪屿是一个充满天籁之声的小岛。其上有日光岩等六七座奇凡而俊美的岩峰和岗峦,花树掩映,周围环拥着沙滩和大海,海风经年吹拂鸣响,波涛日夜往复吟唱。
从宋元时期至近代鸦片战争爆发这数百年间,居住在鼓浪屿岛上的人们主要以渔、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封建的自然经济状态。平静的生活环境使古代鼓浪屿的先民得以留神海浪冲击岸礁时发出的鸣鼓之声,并以“鼓浪”为地名。
宋代理学宗师朱熙,将其在鼓浪屿的感受概括为“天风海涛”四个字。此后,“天风海涛”成为鼓浪屿最有号召力的广告词,一直沿用到今天。天风、海涛以及“鼓浪”,都是天籁。鼓浪屿居民生活在风景如此优美、又时刻浸淫着大自然音乐的氛围中,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独有的音乐文化底蕴,成就了鼓浪屿“琴岛”、“音乐之岛”的雅称。这里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这里的悠长曲径,小巷人家,似乎都缀满了音符与节奏,一如琴岛岸边终日拍荡的阵阵浪涛。 清清脆脆的钢琴声,从老式建筑里面,透过白玉兰茂密的树叶飘荡出来,述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最初的渊源在于教会的赞美诗。事实上欧洲中世纪音乐的原动力,也来自于大量宗教音乐的创作。
岛上音乐人才济济,殷承宗、许斐平等国际音乐大师均出生在鼓浪屿上的世家。现在岛上音乐人才渐渐离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修深造,或者搬迁到厦门市区居住,但住在岛上的居民固守热爱音乐的传统,每逢大节日,便自发组织家庭音乐会,并欢迎听众分享,闽南人好客的热情之上,更有超越世俗的对音乐的热爱。
鼓浪屿人有自己的音乐厅。椭圆形的建筑掩映在高大的百年老榕树、老樟树中,满园鲜花绿树相拥。环境和氛围均属尚佳,已经成为鼓浪屿的唯一的高雅音乐艺术的殿堂。
鼓浪屿上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是华侨胡友义先生将自己收藏的70台钢琴运送回国,与原鼓浪屿区政府合作创建。
70台分别产于欧洲、美洲、澳洲的古钢琴,从胡友义在澳洲的家“胡氏山庄”出发,以集装箱运输,远渡重洋,落户在淑庄花园里的钢琴博物馆,得到厦门能工巧匠的完善养护,不仅音色纯正,外观也典雅古朴厚重,散发着“乐器之王”从内到外矜贵完美的魅力。许多钢琴经历两次大战岁月,作为装饰物的烛台灯饰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参观一次钢琴博物馆,等于浏览了一遍世界钢琴发展史。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价值昂贵的全自动“海那斯”名琴,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逼真地弹奏出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成为博物馆的背景音乐,与鼓浪屿的拍岸涛声相伴。
鼓浪屿是现代气息和古典文化糅合的音乐岛屿,也许那个钢琴造型的码头就能说明她的今日。她是一支随外来客理解而生的前奏曲,丰富,浪漫,美丽,高贵而又朴素,厚重并且热烈。
俗话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日光岩是鼓浪屿的龙头景点,包括日光岩和琴园两部分。日光岩顶峰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耸立,成为厦门的象征。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屯兵于此,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景区奇石叠磊,洞壑天成,海浪拍岸,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富有亚热带浪漫气息。拥有“一片瓦”、“鹭江龙窟”、“古避暑洞”、“龙头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胜景。历代文人石刻题咏甚多,为名岩增添古风异彩。攀天梯,登临极顶,鼓浪屿、厦门、大担、小担诸岛尽收眼底。琴园通过缆车与日光岩相连,以现代游乐项目为主,有“百鸟园”、“电影院”、“英雄园”等,与日光岩自然景观形成动与静、今与古的有机结合。景区注重环境的保护,1999年12月通过ISO14001标准,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标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更多厦门旅游资讯,敬请访问四川中国青年旅行社官网:http://www.5164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