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分享南锣鼓巷胡同详解

分享南锣鼓巷胡同详解

发表时间:2012/4/13 9:49:46 阅读:120次

个人比较喜欢胡同,但走马观花的看胡同实在没什么意思,其实胡同的魅力在古老的住宅里,在丰富的历史里,在街头巷尾闲唠家常里,胡同里孩子哭大人闹,光着膀子喝着啤酒下着象棋,和随处可见的公共卫生间,这才是真正的胡同。如果想了解这里面的故事,那就静下心来,和路边儿晒太阳的老爷爷老奶奶聊聊吧,你一定会有惊喜,咱老北京人就透着股子热情!

    南锣鼓巷现在挺商业的,真的,我真不喜欢,不过这16条胡同却真的该好好走走,下面这些都是从网上摘下来的,捡了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整理了一下,好东西分享一下吧。

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是地安门东大街,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南锣鼓巷拥有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四合院。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即使是官居一品的大学士,他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宅门也只能是一间,但同是一间,在大门的样式上,却做了严格的等级限制。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在南锣鼓巷地区,广亮与金柱,尤其是在东部的胡同,真可以用鳞次栉比形容,因此,这里的四合院也非常有气势,是北京四合院的精华所在之地。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雨儿胡同

13号,齐白石故居

明朝时称为雨笼胡同,清朝以后,称为雨儿胡同。

    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曾居住在雨儿胡同13号院,这处住所是建国以后,政府分配给他的住宅,现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所在地。

    雨儿胡同是齐白石的另一处居所。而跨车胡同的故居是齐白石进京以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他住不惯新宅子,所以搬去不久便又搬了回来。这一去一回的个中缘由没人说得清楚,大概作画是需要感觉的吧,我给自己的答案也只能从这里寻找了。

    雨儿胡同不算宽敞,两旁基本是普通的民居,不华丽,但和谐。

帽儿胡同

5号,北京卫戍区(宿舍)

帽儿胡同5号。大门一间,对面为照壁,门内有一影壁。一进院有倒座房六间。二门内有三间穿堂,东西厢房各三间,北侧为前厅。厅后为卷式垂花门,院内有抄手游廊,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第四进为后罩房。房屋皆为硬山合瓦鞍子脊,额枋上绘有苏式彩画。墀头等处的砖雕十分精细,部分门窗还保留清代样式。是一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保存完好四进院落的四合院。使用单位:北京卫戍区(宿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胡同9号。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一座私人花园。可园是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宅第花园。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建成后文煜命其侄兵部尚书志和撰文勒碑以记其事。后人却于文煜卒后将此园分割出售。入可园南门为前院,过其东侧通道便是一座翠竹掩映的假山,山南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尽头向北折有一山洞,上横一石,刻“通幽”二字。过山洞,豁然开朗,满园花草、簇拥着两条卵石甬路。分别通向北房及东廓敞轩。过小石拱桥右行可至另一假山。山顶有绘苏式彩画的六角攒尖小凉亭。东边假山上有敞轩。园中玲珑透石、日晷,剑石等小品,点缀于松槐浓荫之间。刻有“可园”园名及志和园记的碑文,镶砌在剑石座下。园北是大式硬山合瓦顶的正房5间,左右各带耳房3间,正房东廊北后园,有假山水榭。北面是面阔5间、前廊后厦的正房。全园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1949年后曾为朝鲜驻华使馆,后为招待所。花园西南部分走廊被拆除,东院内假山上之敞轩已改建成房屋,在山北又建一座二层楼房。但中院庭园主要建筑无大变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胡同11号。为五进院落的大型四合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住宅,建筑保留完整。有大门,倒座房五间和垂花门;后两进院落有廊连接正房及东西厢房,院落东侧的可园是宅院的花园部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胡同13号。冯1916年被选为副总统,1917年为代理 大 总 统。

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21号。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周、汉、晋以来,将文昌配于郊祀。梓潼帝君本为雷神,宋、元道士声称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文昌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清嘉庆六年(1801)曾大修。文昌庙有山门、钟鼓楼、魁光殿、桂香殿(祭文昌帝君)、御碑亭;还有关帝殿、财神殿、大悲殿,总计全庙大小殿堂楼屋89间。每年春秋二祭(春祭在二月三日,相传是日为文昌帝君生日),规模仪礼如关帝庙。文昌庙原来只有道士,后遂以和尚为首,庙内和尚属佛教华严宗(贤首宗)。辛亥革命后,文昌庙停止祭祀活动。庙址前半部现为帽儿胡同小学。《明御制护国文昌帝君庙旧碑》仍立院内,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福祥胡同

福祥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得名。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修。雍正二年(1724)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有山门、前、中、后殿。现只有中殿尚存。清朝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称辉煌街头条。

蓑衣胡同

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裟衣寺胡同。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作蓑衣胡同,并谓,此处旧有“裟衣寺,其址疑当在此。蓑盖裟之讹。地以寺名也。”裟衣寺今无考,时与福祥寺混淆。关于此,《日下旧闻考》有一条按语:“福祥寺在今蓑衣胡同前,旧作蓑衣寺。”清及其后诸书多沿其说。当误。因为,在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既有裟衣寺胡同也有福祥寺街,并不存在一寺二名或一街二名的。

    裟衣寺胡同为什么改为蓑衣胡同?我以为有两种可能:一,谐音。二,其北有雨儿胡同。蓑衣是一种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与棕制成。有雨必有蓑衣。裟衣寺.改为蓑衣,或者是由雨儿胡同派生而来。裟衣胡同呈曲尺形,东口在南锣鼓巷,南口与福祥胡同相交。东西宽而南北窄。图中是南北段,地势是南低北高。故而站在北端,可以很容易地拍出西侧的屋顶,一层一层地向南跌落下去。

景阳胡同

景阳胡同5号,文革时叫辉煌街五条5号,隔着一个门就是上边提到的徐鼐霖的憩园。辛亥革命那功夫,住在东四仓南胡同的中华民国第四任大总统段祺瑞,可是没少来景阳胡同串门喝茶侃大山。过去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衙门口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小胡同里的憩园的大门口符合这条件。八字大门对面一个大影壁,汽车可以轻松调头。

黑芝麻胡同

13号院原为清光绪内务府大臣奎俊府(拍过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浪漫的事》、《好人李成功》)

呈东西走向。全长265米,宽5米。黑芝麻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纸马胡同。后人以其谐音讹称何纸马为黑芝麻胡同。

主要资源:13号院原为清光绪内务府大臣奎俊府,1986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的四合院。

前鼓楼苑

其实前鼓楼苑胡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元代的时候属昭回坊,明代属靖恭坊,称孤老胡同,因曾有一养老院而得名。清代时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民国和沿称……

炒豆胡同

77号

炒豆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地区,炒豆胡同曾用名炒豆儿胡同,交道口南九条。炒豆胡同西起南锣鼓巷,炒豆胡同东至交道口南大街。炒豆胡同全长463米。炒豆胡同中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是77号僧忠亲王府。

炒豆胡同僧王府

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1825年袭封科尔沁郡王,1855年晋封亲王。他能征善战,但在历史上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1859年在大沽海战中他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3年后又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伯王曾任御前大臣,做过光绪的“谙达”(老师),教光绪骑射。

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现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炒豆胡同西口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炒豆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见的。现在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东棉花胡同

39号中戏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的东棉花胡同,沿着东棉花胡同的护栏往下看,巷子两头的景色便尽收于眼底。你会发现胡同里自发行成的“交通规则”──汽车让摩托,摩托让自行车,自行车让“空手道”的人。在这个胡同里蹲着一个大有名气的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儿的人简称:中戏。向里望去,落落的四合院,院里大大小小的搭着几间红砖小厨房,东西南北四面各住一户人家,院里搭有葡萄架,一串串紫红的沉甸甸的葡萄垂得让人眼馋。抬头瞧那房檐下嵌着的档板,不宽的面上显现着已斑驳的漆画,像出自哪桩典故。看那老房的砖厚实的象线装古书,走近靠大门的房,有凋梁画栋,影壁上飞龙舞爪。在北京的胡同中见这样的景,很多。原先叫棉花胡同,后来因为西城区也有一条叫棉花胡同,所以就区分开了,加了个“东”字。整修的不行,有好多老房都给拆了,但文化气息挺浓,前面就是锣鼓巷。

北兵马司胡同,

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明朝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北城兵马司在此胡同,故名。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六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四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复称北兵马司。1981年称北兵马司胡同。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在此,1949年后曾为交通部。

秦老胡同

35号四合院位于南锣鼓巷秦老胡同35号,秦老胡同35号四合院原为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宅子的花园部分。索氏后代是曾崇,因曾崇的儿媳妇为清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之姨,故民间流传这所房子是"皇后的姥姥家"。秦老胡同35号四合院原本是索宅的花园,名曰"绮园",至今秦老胡同35号四合院内假山上仍有"绮园"二字的刻石。

菊儿胡同,

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3号、5号于1986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7号院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据传,庙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跟团游记MORE

自驾游记MORE

自助游记MORE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