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直接先开始:
第一天,游走了万善寺、泉瀑峡和潭瀑峡。后者的原名叫老谭沟和小寨沟。我当然更喜欢原来的名字,淳朴而又好记。走老谭沟,赶上三四场雨水,落差三百米的瀑布也融于淅沥的雨水之中,显得有些虚幻和飘渺。游小寨沟,由于有的地方游人多得不能移步,我们只得放弃。晚上入住在上岸村的农家院。说是院,实际上是两层的小旅馆。整个村镇,也都按照同一图纸建造:下面是餐厅和部分客房,上层则全是客房。店主信奉伊斯兰教。他说,你们冬天可以来,不冷,有冰挂,路上有专人扫雪。
第二天的行程是茱萸峰和温盘谷。温盘谷因峡谷里四季如春温润而得名,实际红石峡更能概括其特点,由于山石含铁,呈现朱红或暗红。走近红石峡,才算进入山水交响乐的高潮部分—— 远望,藏于山麓褶皱之中,毫无风采;近观,凿地成峡,撬隙为崖;俯瞰,泉瀑溪潭集于一盆,水木苔草收于一缶。步入其中,景随步变,色依光幻。一条崖壁开凿的盘横小径,成为画中贯穿的旋律,时而盘旋,时而穿梭,风韵无限。峭壁间,瀑水珠帘,争相倾泻。流水时进时停,时急时慢。成溪成潭,成瀑成泉。三步一景,五步一观。谁家的画师将染料储于此池?谁家诗人将灵感蓄于此涧?最可怜,一处山泉,千珠万缀,既断既联,悬于青苔绿草之间,百般娇嫩,万种风情;又如一幅抽象画轴,从山崖向下次递展开,千般奇,万般悄,让人流连。 红石峡,山体裂缝成隙,河水下切成溪,尽头为人工大坝切断,仙气消然,浊气横生。生硬的水泥不远处,一段多个之字型栈道空挂悬崖之上,生灭于葱绿中,无一人理睬,一任风蚀雨浸,空留叹息。众人用双手制造了一个财,断送了一处美。 茱萸峰上一把椅子 上茱萸峰,必然经过绝壁幽洞区,旅游专车快速地穿行,在绝壁和隧道之间。人在车里,如同坐上游乐园过山车,忽左忽右,手抓着前面坐椅的扶手,屁股几乎离开自己的坐椅,惊得游客哇哇喊叫。在惊魂未定的时候,赵导游开始介绍窗外的景色。如“天狗守门”、“滚石不落”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山崖间,一个角度看像一只小象伸长鼻子在奋力攀登,再转过一个角度,小象变成一只乌龟,怡然自得卧在山麓之间。导游还介绍,为了修这条“叠彩洞”,十几个河南儿女将生命奉献在这里。我为之惋惜,鲜活的生命换来这条通道,实在代价太高了,高的无法让人面对和承受。 下了旅游车,开始上茱萸峰。读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总是觉得诗人站在凄草迷离的山坡上,思念的惆怅瞬间溢满山坳。然而此时,树木葱荣,人流接踵摩肩。没了一丝怀古情丝。山腰有一药王庙,可容一辆大车。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洞口有一香炉,云烟雾缭。进到里面,一探究竟,没有塑像,只有白壁石横埂。此时,我已经为香烟蒸腾的睁不开眼睛,便急忙退出。 牵着锁链而行。最后一段,即将进入大门,只能手脚并用,石阶只能放下半只脚,不得不匍匐。这一处是道家的真武大帝庙。左右两侧有配楼,我居高而望:山峦起伏,山色近浓远淡,直到天际。庙宇巍峨立于巅峰之上。我暗自惊叹,空手登山,尚且呼哧带喘,那山下烧制的材料,挑夫是如何一担一挑地运送,瓦匠又如何一砖一瓦地砌垒。回头,在配楼一侧,看见一个身披蓝色道袍的道士一闪而过。蓦然回头,我发现一把椅子:扶手已缺失,但花纹雕刻精细,椅子座面上,放着一个高粱秫秸盖帘,上面很实惠地晾晒着蘑菇之类的东西。在浓烈的阳光下,在后面红墙的反衬下,显得格外的古朴,似乎是古人遗留下有生命的一个符号。向路人昭示,向游子倾诉。诉说他曾经的身份,曾经的地位、曾经的情怀和曾经的辉煌。然而此时,被遗失在这不起眼的角落,道士再攫取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幻觉,那些年轻的筑路人的灵魂似乎要通过一种物件,向生者呼唤。
嗨,那把椅子,仅仅就是一把过时的破椅子罢了,罢了。
云台山简介:
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森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晋“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古绝唱的茱萸峰,以及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云台山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景区内道教遗迹颇多,为历代妙真道高真修行之福地洞天,道教妙真道祖庭。
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云台山以水叫绝,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称。落差314米的全国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皆飞流直下,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让人流连忘返。青龙峡景点有“中原第一峡谷”美誉,这里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