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探寻石花洞地下暗河

探寻石花洞地下暗河

发表时间:2010/7/13 10:54:07 阅读:123次
地下200米惊现暗河,本报记者经历6小时艰辛,匍匐前行,连越断崖,欣喜地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一座巨大钟乳石地宫——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永远充满着诱惑力。听说京郊石花洞内发现了地下暗河,记者日前跟随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小分队,深入地下数百米,为本报读者带回了第一手见闻。
上周六,我们换上厚厚的衣服,背上绳索和照明物品向洞口进发,俨然一副探险者的模样,路上有人看到我们无不诧异,当得知我们要到第5层以下,来自陕西的姑娘王欣羡慕地说:“等你们成功了,我也要去。”在洞口老地质工作者李铁英宣布了几条铁的纪律:地下洞套洞、洞连洞,还有许多洞到至今无人到过,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不准随意脱离队伍探洞;地下岩溶还在生长过程中,不许大声喧哗,以防止震落石头砸伤人;对地下暗河的水质不了解,再渴也不准喝。
钻过“38厘米”,越过两道断崖,进入地下第5层危机重重
11时,我们准时进洞。石花洞上面的4层已经开发;5层以下则充满着神秘。
著名岩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曾告诉记者,京郊岩洞大部分在六七千万年前发育形成。在二三百万年前至今,经历了六次上升过程,把石花洞原本10公里长的水平洞穴变形为如同六层楼一般。而第七层就是地下暗河。
我们先匍匐钻过一段五十多米长的不规则通道,顶上是凹凸不平的石壁,稍不小心就磕着头。队伍中有人开玩笑说,部队的匍匐前进应当在这里训练,不久就没人说话了。我们遇到了更小的洞口,摄影包是蹭着洞递过去的,即使瘦人都得肚皮贴地爬过去。记者回身测了一下高度,最高处只有38厘米——姑且把这个口叫“38厘米”吧。
钻过“38厘米”是一个平台,只能容六七个人站下,前方脚下黑咕隆咚。石花洞副主任老陈说,这是一道断崖,有十多米深。大伙儿把绳索绑在一根石柱上,一次缀下断崖。全部队员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断崖下。据以前曾经下去过的队员讲,第二道断崖更深,二十多米,垂直将近90度,不吃饱没有体力下去。于是在黑暗潮湿的洞里,大家开始吃东西补充体力。
吃饭当中,队员们向记者讲了石花洞的历史。1446年,明代游方和尚圆广发现此洞探测过,但没有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驻扎在附近的侵华日军带了绳索、火把,钻进洞,只进入第一层便因有人摔伤而宣告失败。此后由于探洞危险,直到1983年才探测到第5层。
稍事休息后,我们开始第二个断崖。记者抓住绳索,脚蹬在石壁上,一点一点往下走,终于,脚落到地面。说是地面,其实是乱石堆,乱石堆旁是一条斜着通向地下的通道,暗不见底。
石梯田、石灵芝、石鸟窝、石瀑布 第5层地洞中风沙吹过脸庞
第5层果然不寻常。我们刚进去,觉得脸上有风吹过,摸一摸是细沙,就连脚下的沙子也是软软的,比前一段的乱石丛生感觉舒服多了。
呼吸间,居然感觉空气异常清新。这里可是地下百米深的地方!带队的老陈解释说:“这洞穴肯定有天然的通风口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不然你怎能感觉有风带着纱往脸上吹呢?”
第5层简直是造物主创造的奇迹。用手电向前方照射,天然钟乳石洁白如玉,洞壁覆盖着厚厚的岩溶晶体,千姿百态,在灯光下闪烁。石笋、石饼、晶花石菊、石瘤、石盾等各具风姿,有的银白,有的略黄,有的晶莹,有的碧透。洞顶还不时有水滴落下。
走在沙地上,前面的队员突然说,快看,这两个石头像什么?大家顺着他手点照的方向看去,一朵石灵芝就在眼前,栩栩如生。而另一个石头排列如三个鸟窝,两个鸟窝中还天然存在两个鸟蛋,确实太像了。
就在大家由衷感叹之时,前方突然出现了几排石屏风,挡住了去路。那手电照寻找路,发现6米高的屏风顶似乎有个口,大家于是徒手攀岩,费劲钻过后,前方是个大厅,足可以容纳上百人。手电照射下,不知谁喊了一声“有人”,把大伙都吓了一跳,仔细看,一座一人高的石笋就像一个模特一样站在路的一旁。模特身后的地上高高低低,足足有一百多米长,“这是石梯田。”陈主任说。而离石梯田不远处是个四四方方的水池,仿佛蓄水后为梯田浇水。“这块石梯田是整个洞内最大的一块了,”他介绍道。出现这些洞穴奇观都是多种因素结合结果;洞穴内常年温度在13摄氏度左右,而岩壁的水中含有石灰岩等物质,经过化学反应,飞溅水形成了石花、石珊瑚、石葡萄等,渗透水形成了石瘤、石盾,滴水形成了石笋、石钟乳等,流水形成了石梯田、石坝等。而这一切的出现都要上万年的历史。
第6层地洞潮湿光滑 仿佛河水刚从眼前消失
进入第6层的通道很深,一直爬到底还是在第5层。奥妙就在这里:在洞的半腰处,斜侧还有一个洞口,犹如峰回路转,你蹲着一转身,向斜侧的洞钻下去才到第6层。
第6层洞顶很宽阔,有十多米高,脚下湿漉漉的,全是鹅卵石,壁上还有明显的吃水线,好像河水刚刚从眼前消失。脚下的鹅卵石中有些红色的酷似砖头的碎片,拾起来用手一捏,软软的像胶泥一样。有的队员说,这是正在形成中的石头。
第6层最壮观的当属“石林”了。“石林”是一片密密麻麻的石片,如刀锋般挺立向上,明显是地下的河水经过无数次猛烈咆哮穿过形成的。这里空气明显现要潮湿得多,有个队员用手电照射地面,竟然从一个小洞下看到了水面 ,投块石头下去还能听到水声。
地下暗河的出口认识个谜
第6层是斜的,它的末尾就是第7层,这里就是地下暗河。
我们来到河水跟前甚至没有感觉到这里是条河。它似乎不在流动,因为听不见水声。在手电的照射下,河面连粼粼波纹也没有。然而它确实在流动,无声息地流向远方。把手伸进水里,凉凉的沁入肌骨。
这里距地面已经有200米深了。整个石花洞地区洞套洞、洞连洞,我们无法找到地下暗河的出口。当地的百姓传说,这里的水与孔水洞相连。曾经有人从孔水洞划船向上,但到了半路也因水洞相连,无法摸清水从哪里来。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了6个多小时。到了返回的时候,记者意犹未尽。石花洞的同志们说,你已经用6小时游历了几百万年北京地质史,该满足了。再游,等下次吧。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跟团游记MORE

自驾游记MORE

自助游记MORE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