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有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在这条街巷之中,座落着一座王府,它就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恭亲王府。恭亲王府的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第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 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花园名为“朗润园或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徜徉于园中尤如漫步在山水之间。与府邸相呼应,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藤萝紫花盛开,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戏楼南端的明道斋与曲径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构成园中之园。花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月色下的花园景致更是千变万化,别有一番洞天。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寻觅着翠山碧水、曲径幽台在诉说的如烟往事。
王府人物--和珅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正红旗满洲人(后抬入正黄旗)。其五世高祖尼牙哈那巴图鲁,屡建战功,被封为三等轻车都尉。其父常保袭世职,到乾隆时,兼任福建都统。和珅童年时,和其弟和琳在家里接受过私塾教育。十岁左右时,被选为咸安宫官学士(为内务府负责创办的)。
入宫后,他学习刻苦,聪明勤奋,读书过目不忘,《四书》、《五经》倒背如流,骑射、兵器均是优秀。和珅不仅学习好,而且长相俊美,18岁时,娶大学士英廉的孙女冯氏为妻。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以文生员挑补黏竿处充当三等侍卫,在銮仪卫当差;
乾隆四十年(1775年),擢御前侍卫,值乾清宫门,并兼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翌年(1776年),便擢升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由云南回京的路上即擢升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到京后又授御前大臣,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兼理藩院尚书,掌管吏、刑二部事务;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镇压苏四十三领导的甘肃撒拉族人民起义;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升文华殿大学士;五十三年(1788年),晋封三等忠襄伯;
嘉庆三年(1798年)晋封一等中襄公。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和珅从一个三等侍卫升侍郎、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军机大臣,同时兼户、吏、兵三部尚书,成为乾隆朝晚期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宠臣;
和珅大权在握,便排斥异己、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嘉庆四年(1799年)。这年正月初三(2月7日),乾隆驾崩。第二天嘉庆帝就突然宣布褫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官职。初八日(2月12日),被革职下狱,并抄家籍产。十六日(2月20日),嘉庆向内外臣工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十八日(2月22日),被赐自尽。
王府人物--恭亲王奕訢
奕訢 (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弟。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遵宣宗遗诏,封为恭亲王。
咸丰三年(1853年),被令署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防御,随后以亲王身份在军机大臣行走。
咸丰四年(1854年),补镶红旗蒙古都统、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统、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
咸丰五年(1855年),母静皇贵妃死,因为母亲争皇后封号,招致咸丰不满,遂被罢免一切职务。
咸丰七年(1857年),复授都统。
咸丰九年(1859年),授内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奉命以亲王身份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议 和,并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同年十二月,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具体办理涉外事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并以亲王身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于热河,立遗诏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把亲王身份的奕訢排斥于政局之外。九月三十日,同两宫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随后,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同治四年(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被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罢去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开始了在家达十年之久的闲居生活。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际,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病逝,时年67岁,懿旨赐谥“忠”。死后葬在今昌平崔村乡麻峪村翠华山下。
王爵由其次子载滢之子溥伟承袭。其著作有《乐道堂文钞》、《乐道堂文钞·续钞》、《乐道堂诗抄》、《萃锦吟》等。
王府宝藏--天下第一福
清代皇帝,在每年春节都要亲笔御书大『福』字 , 赏赐给有功的王公大臣,以表示天子对臣下的恩宠。而王公大臣如能获得皇帝赐赏的『福』字,会喜出望外,受宠若惊,感到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预示着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康熙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康熙对『福』字情有独钟,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这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生都在追求『福』字的缘故。
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有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