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斑斓的古香道陷入欲睡的昏沉
从南口到郎儿峪的路,扫过杏黄的枯叶,穿过贩卖堆满桔色小柿子的摊位,路况好得让人在这色彩斑斓中陷入欲睡的昏沉。路是最坦白的,这样一条柏油还泛着青黑色的崭新的路,显然不会是80年前那个夏天,刘汝明(国民党军官,冯玉祥手下的部将之一)在直奉两军的夹击下败退内蒙古的路,1926年,在张学良和张宗昌的夹击下,刘汝明被迫撤往平绥(今天呼和浩特方向);也不是60年前,解放战争时期,附近的乡绅保长们被昌宛县委(昌平和宛平)召唤,越岭爬坡到妙峰山下接受革命教育所走的路。就算偶有交错、重叠,也是山水依旧而路面、行人皆非了。我们轮下的这条路,显然通往一个正从“出世”走向“入世”的地方。而郎儿峪隐姓埋名的举动,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儿过去一直叫狼儿峪,一个非常山野的名字。
“隐姓埋名”的郎儿峪村
雨季的话,会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郎儿峪村就建在河边,大大小小的卵石从河床蔓延进院子,再和黄土一起筑墙,拼接出不规则的几何图形。那些草木土石,构成山谷的材料,也是建筑民居的材料,这让人工和山野界限模糊,阴雨天气尤甚,像是纪念品店里的那种轮廓模糊的水墨装饰画,只有公路边油上“民俗度假村”字样的白墙从这一片模糊中,跳将出来,比较突兀。
山涧边杨树的黄叶还没落尽,空中飘浮着烤玉米、烤饼的香甜。村子高处,那条通往妙峰山的山道上,匀速行进着两三个两米见方的柴棍堆,拾柴的人把自己“埋”在当中。不只是拾柴人,每个走山道的人都免不了把自己埋入枯枝茅草堆中,入冬之后,这些进入休眠期的植物仍然茂盛,淹没了岩石山道。如某头还没完成秋冬换装的毛皮兽,有颜色深浅不一、质地或粗糙或柔软的皮毛。在山间行走,要拨开它丰盛的毛发,人无异于那些身量渺小,任由雅克·贝汉(拍“天地人”三部曲的法国影人)解说配乐的“点点虫”。东南面山坳里的一片火炬树既没变红也没落叶,不合时宜地泛着白菜绿,这一小块绿色给这灰黄的山野又添上一重魔幻色彩。另有一支队伍比我们提前五分钟进山,在妙峰山顶峰聚齐前,我们两队始终无法彼此相望,而登山之余,声嘶力竭的“狼嚎”,成了确定彼此方位的惟一方法。
“坛子”里热炒的徒步线路
土路坡度不大,分叉也只有两三处,每隔几百米便能看到多支徒步队伍留在灌木上的红绳,那些裸露岩石上,也有红油漆留下的标记,看到这些标记便知道走了前人的路。这两年,郎儿峪到妙峰山的这条路在“坛子”里翻炒成到大觉寺、到禅房等等版本,成了京郊徒步入门线路之一。本地人讲,每个周末村里都会开进几支这样的“队伍”。而当初,农历四月,妙峰山开庙会的时候,曾有多少人拖家带口地沿路翻山去进香。这土路也算妙峰山古香道之一,只是和北安河阳台山的那条曾经配备茶亭的豪华石板路比,要野得多。
经过三个小时左右深浅高低的行进,并四五次根据个人体力状况调整队列顺序,其间,山中的天气也从阴雨转晴发展为三四级偏北风,终于上了一千二百多米的山顶,碰到了另一支穿冲锋衣的大队。一路的灌木、白杨,还有那种可爱的植物,它结的坚果里包着带降落伞的种子,种子的形状和蒲公英的相仿,随着海拔攀升,逐渐退场。山顶大半是草地,半人多高的茅草当了大风的一头乱发。三四个先来者,挤在一块一米见方的突起黄石上,做比较危险的御风而行状。妙峰山玉皇顶的院子,在他们的东北方向,大概一个手机大小。之所以想到手机,是因为即使在仙山福地,还是不免为红尘所扰,在三小时的行程中,全队四人平均每人接手机两次。从山顶到金顶是不到半小时的大约四十五度角的碎石坡道,脚指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撞击鞋尖。不幸穿来一双偏大的鞋,感觉像是跳了一场蹩脚的足尖舞,而且比较滑,女同志们先后跌倒。
传说中花空国库的石板路
在娘娘庙后,四人组合兵分两路,在整个五小时登山过程中始终举重若轻、上蹿下跳的老吴放不下从庙到涧沟的最后一段香道,说是迎客松在这条路上比较集中。石阶出现了多处破损,但并不能改变它曾经享受过的规格。据同行的本地大叔描绘,百年前,为皇家进香铺路,一两银子换一块石料,几乎花空国库的银子。而这些年银子被更多地用在石阶边的庙宇、凉亭,尤其是那条穿涧沟而过的公路。而新修的迎客松边的凉亭却耐不住山风,某个风起的夜晚,其中一座倒了,如今只剩下些柱础基和八角形的石台。
我们在涧沟村桥头上车返程,山下的风也强了,小贩摊上的一袋麦子菊和风纠缠不清,跟着我们的车轮翻滚了十几米。不知道这算是第几次接近妙峰山,从禅房方向、从涧沟方向,这次又从郎儿峪方向。山的正面、侧面、背面,东南的涧沟有大片的玫瑰花田;西南的禅房种花的面积要少一些,而山北则未开发;迎客松也只在南坡出现。总之,一个角度有一种表情,让人想起前阵在办公室看到同事西藏唐卡上的马头明王。一座方圆和海拔都并不惊人的妙峰山已然如此,那些雪域神山真是和愤怒相的明王一般,要有许许多多张面孔,神山的神恐怕也在多变。
爬山是卖弄风骚的好机会
我喜欢和别人一起爬山,最好成群结队。像我这样饱读诗书的人,爬山是不留痕迹地显露自己才华横溢的最好场所,因为,爬山容易产生思古之幽情,显得历史掌握在我的手里。当然,要想快乐洋溢地爬山,有几个好听众相当重要。他们得知道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叫好,什么时候要用充满崇拜的眼神迎接我沾沾自喜的目光,让我彻底地找不到北。
山在那里,我们去爬,首先是遥望,然后到山脚,进山,登顶,又回山中,重返山脚,最后是背道而驰。这些节点,恰恰是卖弄风骚的关键,有志于此的青年不可不鉴。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实例,某年某月某日,爬妙峰山,游伴二三。
仁者乐山,这是去爬山最自恋的理由。拿这个去招朋唤友,我得到几个自以为是又喜欢拍马屁的捧哏。遥望着重峦叠嶂,我用“悠然见南山”起头,引出“归隐山林”的话题。哲学一些,可以介绍“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境界论;或者介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相对论。
不过,哲学自由发挥的程度不如文史,趣味性更不如,所以应点到即至。文史铺开后,可知现代以前,由于开发能力有限,崇山峻岭都变得神秘而遥远,于是,山林成为某些人避祸、归隐的妙处。但在山林中生存风险很大,比如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逃隐于首阳山后,采集野菜而食之,最后饿死了。所以,“悠然见南山”这种心向往之的态度是很保险的,就是太消极了。
当然,再积极一点还可到山脚下来转转,看看满山野草,唤作“踏青”,也是一件雅事。不过,这种无风险有风情的“壮举”很快泛滥,让柔弱书生、娇嫩妇女趋之若鹜。更有血气者,如王安石,就不满于此,要求爬得更高更远。某次,他带着亲友多人,去爬褒禅山,还一路给人讲“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如今,厦门鼓浪屿存有石刻“脚力穷时山更好”,依稀可见安石遗风。
安石是个开拓进取的人,自然明白登山是种自我挑战,爬上去了就有征服的快感。但古人还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忠告,就连老友东坡也指出,爬得更高更远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安石不听,变法时急于求成,终于失败。最近,因登山迷路的事件也屡见报端,所以,大家爬山要记得带指南针,尽量少去没有开发的地方,还有,就是要尽量多带食品,并用心学习自救急救的相关知识。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方法正确,且不间断地努力,山是可以移走的。同样,只要方法正确,且不间断地努力,山是可以爬到顶上的。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睥睨一切确实让人振奋,但“高处不胜寒”的颤栗往往随之而来。为什么那么多人爬上了世界最高峰又匆匆爬下来,因为站得太高,脱离了群众,就无法生存。
临下山,毛主席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定要沉痛地吟完。然后,就可以像“东方不败”一样,挥着手,嚣张地说,江山我有,美人在怀,天下英雄尽入我手,夫复何求?
见山就爬的十人老年登山队
●王凤山夫妇(石景山区居民)
大概在接近山顶的时候,我们的四人组,超越了王凤山夫妇所在的十人老年登山队。他们离开郎儿峪的时间大概是早八点左右。这支队伍的战线拉得很长,分工也比较明确,强健的负责开路及收队,体力弱的走在中间,其中还包括一位心脏不好的成员,由队友搀着。这支队伍在考验技巧的下山过程中,重新领先,据其中领队王凤山和他老婆讲,他们这一队组合爬了五六年了,早就超越了去旅游点的阶段,进入了新境界———出发前翻京郊地图,凡是没爬过的山就去。而在他看来,妙峰山附近只有石头山———凤凰岭难度比较大,他老伴在旁边“控诉”说上次去凤凰岭,明显上不去的地方,还拉着她硬上。
生活在这里
租个院才120元
●张先生(现居郎儿峪村)
张先生是我们在郎儿峪下车后碰到的第一人。他说自己不是旅游的,但他穿着羊毛衫、戴棒球帽,在村道上溜达晃悠,显然也和本地人有所区别。从2003年开始,他在郎儿峪租了一个高处的农家院,每月房租120元,其他便没什么花费了。孩子们留在城里,每周来探望一下,而每月他和老伴也会回城一次。他说虽然只待了两年,但郎儿峪变化挺大,刚来的时候野得多,在这儿住也就是看上这儿清静,是养生首选。当然也稍嫌闷,他一直陪我们走到上山前的分岔路口,并郑重邀请下次来到他的小院歇脚,食宿他包。
老赵的N多典故
●赵师傅(涧沟村村民)
依照靠山吃山的常理,涧沟村的村民大多参与妙峰山的三产建设。赵师傅背着柴,提着一化肥口袋的空饮料瓶,和我们同走从娘娘庙到涧沟的一段香道。一路上他讲了不少典故,有关松树的;有关正在重建的王三奶奶一家的庙,当年除了老太太的庙,还有他的义子夫妇也都因支持修庙而拥有了自己的庙。我们因为拍照而时快时慢,而赵师傅始终匀速,终于,老吴喊我等他一下,再回头看时,赵师傅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
攻略
交通指南
铁路+公路(省钱):早7:36从西直门火车站乘去沙城的7173次,到南口站下车,在南口乘小巴去郎儿峪村,下妙峰山后乘公交车或包小巴,回苹果园地铁站。
公路:从德胜门坐919路公共汽车到南口站换车。
自驾车(不推荐,需要原路返回郎儿峪开车,或是需专职司机绕路开到妙峰山停车场坐等):马甸桥-八达岭高速公路-京昌高速公路-南口-高崖口-郎儿峪村-再绕回门头沟妙峰山。
行程
步行:中速标准,6小时内完成:从郎儿峪到妙峰山山顶,3小时,从山顶到玉皇顶半小时,走古香道下山到涧沟村不到半小时。
食宿
郎儿峪村和妙峰山附近都提供住宿,也可前一天下午出发,在郎儿峪村住农家院,免去第二天早起。一路没有小卖部,需要自备午饭一份,水至少1升。
花费
全程一律免门票(包括妙峰山门票)
特别提示
这条线岔路很少,只在后半段出现一两次,选左边向上的路即可。而且来徒步登山的人很多,每隔一段就会发现灌木上他们用红绳做的标记,所以基本上可以放心不会迷路。
路线选择
郎儿峪-禅房-玫瑰谷:同样从郎儿峪出发,在接近妙峰山山顶前有条岔路转向右侧然后向上,沿此路可以到达禅房村。夏天,禅房有大片的玫瑰花田。而禅房南边的玫瑰谷还有个小水库,风景也很好。不过这条路比直接上妙峰山耗时长。
北安河-大觉寺-涧沟:这条路是妙峰山古香道中最完好的一条,也是所谓的中路,是清代铺石加固的。如今道边还能看到一些茶棚的遗迹和碑刻。在后半段可以选择去萝卜地、阳台山的岔路。这条路的难度较小,不容易迷路,不过自然景观不及去禅房和妙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