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的城市是最拥挤、最喧哗的时候,每个回家的人,不管住的是繁华的别墅,还是漂亮的楼群,哪怕是简陋的平房、低矮的茅屋,抑或是只能遮风挡雨的窝棚,都是每个疲惫心灵的港湾。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像百鸟归林一样,赶往各自温暖的窝巢。这个时候也是流浪者最茫然、最不知所措的夜晚,特别是秋风萧瑟的季节。我在阳台的桌旁,一边泡着茶,一边望着华灯初上的街景。凉爽的秋风飘进了一阵絮絮叨叨的歌声: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却没有钱……
无奈、调侃的音乐和眼前的万家灯火,勾起了我对桂林“漓江渔火”的回忆;记起了TT在飞机上评价桂林的“名言”:这一座座的山丘,怎么看起来都像一堆一堆的牛粪呀;想起了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诗人,虽然一生没有来过桂林,却能写出如此贴切、美妙的千古名句。而“践行”了梦想的我,一想到桂林,除了曾经读过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外,满脑子是一片的空白。只有翻开尘封的《旅行日记》和有些陈旧的相片,才能在脑海里泛起点点潋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初恋”的青涩,当你的视野开阔后,原来更好的“风景”还在前头。然而,“初恋”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最纯真的记忆,那种脸红心跳的窥视、那种望眼欲穿的期待和那“汹涌澎湃”的拥抱,无不激荡着青春年华的躁动……
当飞机降落两江机场,烈日炎炎的夏季在桂林绿水青山的环抱中,少了些许暴躁的暑气。我和TT搭坐机场巴士,扑向25公里外的桂林市区,入住早已预定好的台联酒店(位于中山中路102号,携程网可预约),便开始了我们的桂林之旅。
来桂林前就听说了“桂林米粉”,因此安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直奔会仙楼而来。这里的马肉米粉是“榜上有名”的,吃起来果然名不虚传:圆细、爽滑、柔韧的粉条,伴上油炸花生米和桂林辣椒酱,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反倒是放在米粉上的红烧马肉,没品出味来,说好晚上再来大快朵颐。吃饭时,我被一种“桂林三花酒”吸引,TT说晚上陪我一醉方休。
独秀峰和王城
“酒足饭饱”的我俩,沿着中山路来到王城。王城是明代靖江王的王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他孙儿朱守谦为靖江王,两年后开始营建王府宫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始筑王城,周围约1.5公里,城开东西南北四门。王城毁于清代的洪秀全的农民起义,幸存的只有承运门和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
位于王城里的独秀峰,得名于南北朝诗人颜延之的诗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又因在朝阳和晚霞的照耀下,好像披上紫金袍的王者,所以被称为紫金山,是桂林市中心的一座主山。远远望去,山峰宛如突兀拔起的擎天大柱,孤傲地矗立在王城之中。在山峰的西麓边,有一条蜿蜒的石阶可直达峰顶,从允升门拾级而上,经一小谢亭遗址,过南天门就到了顶峰,共三百零六级。石壁上题刻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宋代学者王正功的手笔。这句家喻户晓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处,源自于南宋李曾伯《重修湘南楼记》里的“桂林山川甲天下”。
站在这独秀峰上,我忽然想起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五四运动”的旗手、风靡一时的《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这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导师,不知与这座山峰是否有着某些渊源?
虽然后来的他从革命的幕前“消失”了,但是他的人格、他的思想,有如这一枝独秀的山峰般,挺拔秀丽和高屋建瓴。
象鼻山和漓江
一
下山的时候,夕阳已经西斜。我们在滨江路的大排档,炒了几个小菜:漓江蟹和桂林马蹄炒肉片,要了瓶桂林三花酒。据说桂林三宝是指桂林豆腐乳、桂林马蹄和桂林三花酒,另一种说法是把桂林马蹄换作桂林米粉。桂林马蹄其实就是荸荠,当年鲁讯先生在给广西陈此生的信中曾赞道: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
桂林马蹄生吃起清脆爽口,熟吃香脆清甜。而让我痴迷的却是那“三种泡花”的酒香,这桂林三花酒,据(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及来桂林,而饮瑞露,乃尽酒之妙,声震湖广。
书中记载的“瑞露”指的就是桂林的“三花酒”,这“三花酒”的得名始于清代。据说酿酒时要蒸煮三次,以前叫“三熬酒”。后来因为装入瓶中,用力摇晃后静放时酒会出现大、中、小三种泡花,从上往下依次堆叠,于是人们就改称:三熬堆花酒,现在简称:三花酒。桂林的“三花酒”是用漓江水、优质米香酒草制成的,然后又放在桂林的石山岩洞里存放1~2年,让酒酯化。度数在56~58左右。
入口时柔绵爽冽,密香醇厚,果然与众不同。TT喝了一口,就双颊微红,连说带劲。这酒虽好我也不敢贪杯,爽口的酒一般后劲强烈。
有些微醺的我俩,沿着滨江路徐徐地走近标志着桂林的象鼻山,没了起初的迫切,品味山水有如喝酒,喝得快也醉得快,却没能细细品出其中真味。
象鼻山,又名象山,处在桂林市内的桃花江和漓江交汇的地方。山峰的形状宛如一头江边饮水的大象,象鼻探入水中。在大象的鼻、腿之间有一个溜圆的大洞,据说是天然形成,却似人工雕琢。这就是桂林山水一景的“象山水月”,(宋)范成大的记述是: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
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却是“残忍”的:相传天皇玉帝带着天兵天将路过桂林,把这里的房屋田地几乎踏平。队伍中的一头大象不幸病倒,被弃之不理。漓江边的一位老中医,不忍心地看它死去,帮它医好伤病。为了报答治病之恩,大象决心留在人间,和大家重整家园。玉帝知道后大怒,派了托塔天王李靖前来捉拿。双方奋战多日,大象血痕斑斑,口干舌燥时,到江边饮水,被李天王趁机从背部插入一剑。大象死后,但没有倒下,永远地矗立在桂林的漓水江畔。仿佛是它永久的抗议:难道位列“仙班户口”的它,就不能落户自己喜欢的“农村”吗?看来对这种束缚着自由迁徙的“等级制度”的反抗,由来已久。
顺着象鼻山脚下的石阶小路,我们登上了山顶。在山顶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实心砖塔,塔里镶嵌着普贤菩萨的佛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普贤塔。由于塔身好像一把剑柄,有人又称之为剑柄塔。这也许是人们“附会”的李天王的“罪恶之剑”吧。
二
象鼻山脚下的漓江,又名漓水,发源于兴安县的苗儿山,为桂江的上游河段。2200多年前,秦朝大将史禄在兴安开凿灵渠,湘水的一支被分离入渠,称“离水”,与大榕江汇合后,南流至桂林。南宋周去非的记载中有:“今桂水名漓者,言离湘之一派而来也。”这就是漓江的由来。
傍晚的余辉,映红了江边的渔排。我们随着刘大爷的渔排去捕鱼,刘大爷说,以前这里的渔民都是天黑才出动的,现在都吃起了“旅游饭”,带游客游漓江拍照了。他是习惯使然,才保持了这种生活。大爷的捕鱼“道具”是:渔排、马灯和鸬鹚(Lu Ci)。
鸬鹚是一种长着黑色羽毛、能潜水捕鱼的鸟。以前漓江边的渔民常驯养来捉鱼,俗称水老鸦、鱼鹰。
虽然现在已经见不到壮观的漓江捕鱼场面,但是为了旅游的需要,渔排上的马灯还是闪放着渔火。唯独刘大爷的渔排继续传承着古老的生活。总有一天,鸬鹚的鱼鹰功能将会失去,这将是时代的进步。但是鸬鹚的命运却依然无法摆脱人类的掌控,还是要和渔排一样,在漓江边成为游客们的一道风景。记忆中、画卷上的“漓江渔火明 鱼鹰捉鱼忙”的景象,将一去不复返了。
阳朔和徐悲鸿
游漓江一般是从解放桥南的客运码头出发,枯水期则要到磨盘山码头。据说在这条全长437公里的漓江中,最精华的景色集中在桂林到阳朔的这一段83公里的水程。登上游船后,我们就置身于美丽的漓江画廊之中。象山水月、江边奇峰、浪石奇景、九马画山、七仙下凡、黄布倒影、罗汉晒肚、鲤鱼现鳍,一一随着渡轮的移动而映入眼帘。导游的广播打破了想象的空间,拥挤、喧闹的拍照人群,撕碎了景色的意境(必竟是境由心造)。当炎热的烈日把人群赶回舱内后,我俩趁机上了甲板,冷清的山水没了著名景点的引人注目,却是真实的桂林山水。我们决定回程时,买辆单车沿江而回,去真实地触摸一下漓江的妩媚。而坐游轮则有如“隔靴搔痒”。
到了阳朔码头,我们先去了位于阳朔县县前街17号的徐悲鸿(1895~1953年)故居,该故居是全国保存的徐悲鸿三大故居之一,门前是廖静文书写的横匾“徐悲鸿故居”。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为三开间中式砖木结构平房,中间是正厅,东房是客室,西房是画室,厅后房为卧室,面积152平方米。院内有一株白玉兰,清雅幽静。1935年徐悲鸿来到桂林、阳朔,曾租住在这里进行绘画创作。后来李宗仁购买此屋相赠。1936~1937年间,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在此居住,名画《漓江春雨》就是此时创作的。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长期从事绘画和美术教育,擅长油画、中国画,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尤其以画马而驰名海内外。
走入大师的画室,那气势磅礴的《奔马图》,仿佛穿越时光,闪现在我的眼前。一位超时代的大师,虽然生逢兵荒马乱的乱世,但是却不单纯地归隐山林。积极地活跃在抗战的活动中,用手中的“武器”参加了“救国抗亡”运动。这也许是他喜欢画马的原因吧!
来到阳朔,不能不去西街走一走。在这里随处可见悠闲的外国人,酒吧、咖啡馆和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店,全标上了英文,犹如国外的“唐人街”,所不同的是我们是去“淘金”,人家是来花钱度假的。
在中国宁静悠闲的地方,到处都有外国人聚集的所谓“洋人街”。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也没听说过哪国政府“派天兵来捉拿”或我国政府有“怀疑和刁难”这些自由游荡的“老外”。而我们到了人家外国却要处处受到限制,还要常常遇到人家移民局官员的刁难和拘捕(这也是我没有出国旅行的原因之一)。想得更远些,假如哪天某个国家,为了某种目的,会不会派来“天兵天将”来“保护侨民”呢?
所以对于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和李天王的那把“罪恶之剑”,我们最好还是悠着点。
2001年7月11~13日游历桂林 2001年8月初稿 2006年9月整理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