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虎丘之行是在60多年前,那时我5岁,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我随父母奶奶来到苏州,这是父辈的故乡,而我则是带着满口的陕西腔加入到苏州人的行列。还记得,一到苏州,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家到石路坐马车奔虎丘,那时除了马车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其实我对那时的虎丘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只有坐在马车上的得意和快乐使我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在我离开苏州前,又去过数得清的几次:小学和初中时远足到虎丘。没有交通工具,从实验小学到虎丘,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实在太远了,我只记得有一次回来的路上正好碰上雷阵雨,而一路上除了零散分布的几个坟墩以外,没有什么房子,我和小伙伴们各自奔到坟墩后躲雨,还是淋了个透。
当我离开苏州后,即使回家也很少去虎丘,一是没有心情,二是交通依然不便。那时候,苏州居民每人发3张园林券,而我又没有苏州户口。再后来父亲退休回到苏州,我难得回一次家,刚刚下火车还没来得及歇口气,父母就拉着我直奔虎丘,走走逛逛,然后到冷香阁里泡杯清茶,谈天说地,互相讲讲别后的情况。那情那景,现在想起来,好像父母还在我身边。20年前我终于回到苏州,但是父母年事已高,再没有精力挤车去虎丘,而园林券依然每年只有3张,我只能陪父母在近处走走。不过那宝贵的园林券我
我熟悉虎丘,知道它的一点一景,一树一木。去虎丘,就像去拜访多年的老友,牵挂着那里的花什么时候开,叶什么时候落,笋什么时候露尖,竹子什么时候砍伐。我也曾经多年漂泊在外,那时我心目中的故乡,除了父母,就是虎丘:千年不倒的云岩寺塔、深不见底的剑池和旁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浑厚苍劲的“虎丘剑池”四个大字以及传说中的阖闾墓,铁华岩,第三泉,摩崖石刻,云在茶香……,就是深深烙在我脑海中的苏州印象。
虎丘,一个令人梦回缱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