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淼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籍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
这是立于通天河大桥旁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碑记》对于高原腹地江河源头的独特风光和易为人们所忽视的巨大作用的诗意描述。
万里长江,滥觞于斯。其正源,乃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峰的沱沱河,其南源,为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的当曲,其北源,是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的楚玛尔河。三源汇合后始称通天河。自青海玉树巴塘河口以下称金沙江。人们习称的长江源即是包括通天河在内的几乎跨青海玉树州全境1000多公里的广大地区。这一江源地区正是藏民族传统地理文化概念中的“康”或“康巴”地区。
冰塔耸天 沼泽遍地丘陵连绵 河曲纵横

巴颜喀拉山雪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其西,是可可西里山,其东,为巴颜喀拉山,其南,是唐古拉山,其北,乃昆仑山。此正是号称世界屋脊、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势高亢,山体宏伟,冰塔耸天,雪峰林立,这里幅员广袤,丘陵绵延,河曲纵横,沼泽遍地。
山,是江源大地的基本骨架。这些巨大的山系纵横错落,在高原面上耸立起200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峰接着峰,山连着山,在相互的烘托和映衬中成就了一幅大山的旷世群像,真有“天下众山皆由此起”的万千气象和一统中华龙脉的深厚气韵。每一座高峰之上便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千万年凝冻的冰川,冰川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这些大山不仅是江河的摇篮,也成为一条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而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之上,便是一片片广袤的草原。
水,是江源大地的灵与魂。无数的溪流山泉就从那些冰峰雪山的周身充盈流溢,涓涓汇集,留下一泓泓碧水、一片片湖泊。那数不清的源流河溪像东方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披落的发辫,那数以万计的大小湖泊则是那发辫上熠熠生辉的头饰。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汇集430多个。它们和一片片沼泽以及那地表之下的水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及至它们了更多的溪流源泉,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是滚滚的江河了。
沱沱河

长江源地图

恣意流淌的沱沱河

瑰丽的沱沱湖
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各拉丹冬雪山四周有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大雪山,组成庞大的雪山群,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20公里,积雪面积达600平方公里。雪山上有40余条冰川,沿山谷向下移动,形成冰舌。晶莹夺目的雪山和冰川是储量丰富的水源。雪山群西南部的姜根迪如雪山,两侧有两条冰川形似螃蟹的前足围绕。冰川末端的冰舌,因融溶作用形成许多奇特的冰峰,组成瑰丽的冰塔林。冰崖峭壁耸立,冰崖上垂挂着一串串冰凌。冰舌融水潺潺,奔流向前。这就是万里长江的发源地,滚滚江涛的最初水流。
当 曲
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海拔5395的山麓。河长352公里,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居江源诸河之首。藏语“当曲”,是“沼泽河”的意思,它的源头和沱沱河的源头不同,又是另一番风光。这里地下水源丰富,到处是连片的沼泽和泉群。从高空往下看,一汪汪大大小小的水潭,星罗棋布,在阳光照射下 闪烁着奇光,好似银河繁星。当曲初始的源流形成后,先由南向北,又转向西北、东北,再自西向东流去。与当曲源头一山之隔是澜沧江水系的上源,其流向与当曲正相反。再向南,是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有人说这里是“登上分水岭,一眼望三江”。
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发源于昆仑山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海拔5000余米,地势平缓,蜿蜒曲折,流程515公里,于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它的河口位于沱沱河和当曲汇合口下游278公里。楚玛尔河流域面积2万平方公里。上游的可可西里大草原,绿草如茵,大小河流广布。湛蓝碧透的叶鲁苏湖,像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高原上。由于楚玛尔河穿湖而过,因此,过去人们误以为该湖就是它的源头。事实上,真正的源头还在叶鲁苏湖上游150多公里。楚玛尔河流域年降水量仅及当曲流域的一半,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河床干枯,年径流量仅2.56亿立方米,到下游接纳了昆仑山南坡的丰富冰雪融水和较多的地下水之后,水量逐渐增大。
通天河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3000~4000米。其上段河谷开阔,河槽宽而浅,河中沙洲栉比,水流散漫。两岸并非崇山峻岭,而是相对平缓的山丘。过楚玛尔河口后,两岸山岭才渐渐逼近河岸。左岸山岭属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翻过此山,便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源头。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较顺直,河槽逐渐稳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势汹涌,两岸山势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为典型的峡谷河流。
悠久的历史 动人的传说
据众多古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这片广袤的江源大地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主要为西羌地。隋朝为苏毗和多弥国一部分,唐时为叶蕃所属。自古以来,这里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无数美丽的神话传说便在这里诞生、流传。
“牦牛河”
牦牛河即通天河。在各种传说中通天河都是一条通往天庭的河。 藏民传说通天河曾是一条牦牛河。许多年以前,玉帝的一头牦牛下到人间,受到了人们最崇敬的欢迎。牦牛感动了,跑上一座高山,向着美丽的草原,大吼三声,鼻孔里喷出了两股清泉,就形成了牦牛河。有了牦牛河,玉树草原变得更加绿油油碧青青,更加富饶美丽了。玉皇大帝得知牦牛擅自喷水成河,一气之下将牦牛变成了一块大青石。那大青石至今还耸立在通天河的上游。
另外一个关于通天河的传说是,大日如来牵着一条大江而来,烈日下异常炎热,如来就用一条铁链将大江拴在一块大青石上,自己到一块崖下乘凉去了。 哪知水越积越高,最后竟如牦牛般脱缰而去,本地人就称这条大江为“哲曲”,“哲曲”的汉译就是牦牛河。
晒经台

晒经台(图中右下石)
晒经台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是一块巨大的岩石。
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来到通天河口,其时天时已晚,但见河水在夜幕下浩浩荡荡,缥缈迷离,不知河有多宽,水有多深。猪八戒投石一试,河水很深。孙悟空跳上半空引颈四望,岸上不见一人,河上没有一船,但见不远处立一石碑,上书“通天河”三个篆文大字,其下还有十个小字:“径通八百里,亘古少行人”。见此情景,唐僧只得暗暗叫苦落泪。
通天河有一千年老龟,得知唐僧一行要去西天取经,因想托唐僧到西天佛祖那里打听一下自己的寿命,便主动游过来,驮唐僧师徒过河。过河时,唐僧满口答应,可是到了西天,却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等他取经回来路过通天河时,方才想起老龟托他打听寿命之事。那老龟自唐僧走后,朝等暮盼,一等就是十多年。如今见唐僧师徒取经回来不胜喜欢,便高高兴兴迎上来驮唐僧过河。老龟驮着唐僧一行走出不远,便问唐僧,自己还有多少时日。唐僧只好搪塞一番。老龟知道唐僧不曾打听,摇身一晃,将他师徒几个连人带马掀下河去。悟空、八戒、沙僧一边救唐僧,一边捞经卷。师徒将淋湿的经卷放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面,一一晾晒。哪知经卷上的字却印在了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晒经台”。
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庙
藏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史诗《格萨尔》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依利亚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格萨尔》讲述了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整个雪域藏区,妖魔鬼怪横行无忌,黎民百姓遭受祸殃。在天界的神佛们为了普渡众生,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派神子格萨尔到雪域之邦,做黑发藏民的君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赋予格萨尔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依靠神奇的力量,降妖伏魔,为民造福。他5岁时,与母亲移居黄河源头;8岁时,他所属的岭部落迁移到黄河源头,在那里生息繁衍。12岁时,格萨尔在整个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成为岭国国王,同时娶岭国最美丽贤惠的女子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大王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国的辛赤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古代藏族地区的部落联盟和小邦国家,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创造了辉煌的英雄业绩。在降伏了人间的妖魔鬼怪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母、王妃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英雄史诗中,英雄格萨尔诞生地就是长江源头。
山皆神山 湖皆圣湖经幡翻飞 嘛呢成堆

曲麻莱风光
这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山皆神山,湖皆圣湖,经幡翻飞,梵音不绝,佛的影响在这里无处不在。
藏传佛教在这里已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古刹名僧虽不及西藏众多,但这里是除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教派最为齐全的地区。藏传佛教的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白教)、格鲁(黄教)等几大教派在此均有分布。据统计,这里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192座,除两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萨迦派寺院22座,格鲁派寺院23座,宁玛派寺院31座,噶举派寺院101座。这些教派的寺院虽然在规模和僧尼数量上难与西藏的一些寺院相比,但其悠久的历史和康巴藏民对佛教的虔诚,却是有目共睹的。
置身于江源大地,你始终能感觉到强烈的藏传佛教氛围和升腾在空气中的神圣的信仰。藏族人几乎使用了全部智慧来为其虔诚的信仰寻找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在长江源头,几乎每一座山头都飘扬着经幡,每条道旁都矗立着“嘛呢”,每个城镇都有着金碧辉煌的寺院,每个村庄牧场都可见到喃喃念诵“六字真言”的人们;在康巴文化中,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湖、每一条大河、每一处自然景观都具有生命与灵气,都充满着神奇的传说和奥秘的意境;亚拉神山、乃龙神山、巴姆神山、翁佳神山、卡哇罗日等数十座巍峨庄严的神山流传着数不清的神秘故事,贡嘎山、墨尔多山、格聂山、“三怙主山”(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等布满“圣迹”、异徵和神奇色彩,白若杂纳修行洞、止托邓登佛塔、岩上天生真言字母、八思巴足印石、格萨尔马蹄印记等形形色色的神秘景物,赋于康巴大地一种特殊的神秘氛围,使康巴文化具有特别的神奇风韵。
雪域经幡

空中翻飞的经幡
经幡,也叫风马旗,是一种印有经文或者神像图案并裁成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小彩旗,常以蓝、白、红、绿、黄五色连为一串,分别象征着蓝天、白云、太阳、河流和土地。在藏民的心目中,风吹动一下经幡,就等于向主宰天地的神念诵了一遍经文。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拽的经幡,是人间与天堂沟通的语言,它构成了一种连天接地的意境。藏人相信漫天飞扬的经幡可以将不尽的祈祷送往遍布十方虚空的诸佛的耳中,这是多么浪漫和神圣的想象啊!
关于经幡,有着很多种美丽的传说。最常听到的一种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儿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那些飘扬在风中的彩旗天长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祷用的经幡。
每年的藏历新年,藏族同胞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更换一次新的经幡。在挂上经幡的同时,也把他们对远行亲人的平安祝福、儿女健康成长、大地风调雨顺、民族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一齐挂在了风中。
在雪域江源,无论神山圣湖、寺院圣殿,还是巨石古树、岸壁隘口,凡藏民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都能见到印有身驮三宝的骏马、陀罗尼咒语、观音六字神咒、佛教经文箴言及各种图纹佛像的红、黄、绿、蓝、白五色经幡。它们或横或竖,或因势插挂,永远随风张扬、猎猎飘动,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诵念着佛典经文。当远途跋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或跨过每一座大桥,又都会下马、脱帽,振奋地高呼吉祥颂词,向空中抛撒印有宝马驮经的五彩纸片,以示向年神(山神)、赞神(天神)、龙神(水神)的敬畏和祭祀。这些五彩经幡,象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巍巍雪域净土,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也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嘉那经石城

嘉那嘛呢石经堆
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孕育和催生了石刻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可是,面对今天现代文明的包围和快速侵蚀,众多传统石刻文化形式已日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了,惟独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经石文化,保持着千百年来的固有风貌,几乎没有一点点的改变。藏区嘛呢石堆最杰出的代表是青海玉树州的嘉那经石城,它不仅在整个藏区有名,也享誉世界。
在藏区,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在山口、湖边、寺院、天葬场看到那奇特的嘛呢石堆。那些刻在青、白、红各色石头或石板上的单色的或彩色的经字,散发着一种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嘛呢堆,是藏区自然和人文结合的产物,是宗教的衍化、精神的雕塑。
在藏人看来,自然景观与其中的山石草木、飞禽走兽等各种事物,并不是与人的精神相对立的无生命的存在,它们会以灵魂(藏语:拉)寄居的方式与人产生联系。某个人,某个家族,甚至某个民族的灵魂,都会与大地上特定的地点或生物密切相连,并以其作为寄居体。
通过石头的语言,人能够和周围的山水交谈,与它们认同,从而将外在的风景化为内在的心境,把野生的世界转化为文化的世界。同时,也把一个陌生而冷漠的高原,变成了熟悉的、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的家园。
石城占地足有两个足球场大,长方形的城池里里外外堆满了刻着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经文的白的、红的、青的大小嘛呢石,层高达五六米。石城的南、北、西三面砌有高高的经石墙,上面镶嵌着精美的彩绘浮雕佛像和巨幅的“六字真言”彩色石刻;东面是一字排开的6座宝塔、有300个转经筒的转经长廊和两个佛堂转经堂。在高原明亮的阳光里,嘛呢石城一片灿然!
我国藏区把经文或“口奄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的独特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据说早在松赞干布之前的时代就出现了。藏人认为山是神的化身,有超人的威力,构成山的石头是神灵的一部分。在有神灵的石头上刻上经文或“六字真言”,就更为神圣而灵异。
据文献记载,嘉那经石城是藏传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却帕旺(又称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建的。经近300年的堆献,如今已形成一个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高4米、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包含25亿块嘛呢石的石经奇观城。
嘉那经石城,是一座圣城,现正在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江源藏民想把他们的经石文化传扬到全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