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触摸康巴文化 领略江源风情

触摸康巴文化 领略江源风情

发表时间:2010/3/9 11:53:38 阅读:140次
 
 “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浩淼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籍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
  这是立于通天河大桥旁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碑记》对于高原腹地江河源头的独特风光和易为人们所忽视的巨大作用的诗意描述。
  万里长江,滥觞于斯。其正源,乃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峰的沱沱河,其南源,为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的当曲,其北源,是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麓的楚玛尔河。三源汇合后始称通天河。自青海玉树巴塘河口以下称金沙江。人们习称的长江源即是包括通天河在内的几乎跨青海玉树州全境1000多公里的广大地区。这一江源地区正是藏民族传统地理文化概念中的“康”或“康巴”地区。

冰塔耸天  沼泽遍地
丘陵连绵  河曲纵横
                                             巴颜喀拉山雪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其西,是可可西里山,其东,为巴颜喀拉山,其南,是唐古拉山,其北,乃昆仑山。此正是号称世界屋脊、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势高亢,山体宏伟,冰塔耸天,雪峰林立,这里幅员广袤,丘陵绵延,河曲纵横,沼泽遍地。
  山,是江源大地的基本骨架。这些巨大的山系纵横错落,在高原面上耸立起200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峰接着峰,山连着山,在相互的烘托和映衬中成就了一幅大山的旷世群像,真有“天下众山皆由此起”的万千气象和一统中华龙脉的深厚气韵。每一座高峰之上便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千万年凝冻的冰川,冰川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这些大山不仅是江河的摇篮,也成为一条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而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之上,便是一片片广袤的草原。 
  水,是江源大地的灵与魂。无数的溪流山泉就从那些冰峰雪山的周身充盈流溢,涓涓汇集,留下一泓泓碧水、一片片湖泊。那数不清的源流河溪像东方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披落的发辫,那数以万计的大小湖泊则是那发辫上熠熠生辉的头饰。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汇集430多个。它们和一片片沼泽以及那地表之下的水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及至它们了更多的溪流源泉,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是滚滚的江河了。
  沱沱河
 
                                                     长江源地图
 

                                                     恣意流淌的沱沱河
 

                                                     瑰丽的沱沱湖

  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各拉丹冬雪山四周有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大雪山,组成庞大的雪山群,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20公里,积雪面积达600平方公里。雪山上有40余条冰川,沿山谷向下移动,形成冰舌。晶莹夺目的雪山和冰川是储量丰富的水源。雪山群西南部的姜根迪如雪山,两侧有两条冰川形似螃蟹的前足围绕。冰川末端的冰舌,因融溶作用形成许多奇特的冰峰,组成瑰丽的冰塔林。冰崖峭壁耸立,冰崖上垂挂着一串串冰凌。冰舌融水潺潺,奔流向前。这就是万里长江的发源地,滚滚江涛的最初水流。
  当  曲
  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海拔5395的山麓。河长352公里,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居江源诸河之首。藏语“当曲”,是“沼泽河”的意思,它的源头和沱沱河的源头不同,又是另一番风光。这里地下水源丰富,到处是连片的沼泽和泉群。从高空往下看,一汪汪大大小小的水潭,星罗棋布,在阳光照射下 闪烁着奇光,好似银河繁星。当曲初始的源流形成后,先由南向北,又转向西北、东北,再自西向东流去。与当曲源头一山之隔是澜沧江水系的上源,其流向与当曲正相反。再向南,是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怒江。有人说这里是“登上分水岭,一眼望三江”。
  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发源于昆仑山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海拔5000余米,地势平缓,蜿蜒曲折,流程515公里,于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它的河口位于沱沱河和当曲汇合口下游278公里。楚玛尔河流域面积2万平方公里。上游的可可西里大草原,绿草如茵,大小河流广布。湛蓝碧透的叶鲁苏湖,像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高原上。由于楚玛尔河穿湖而过,因此,过去人们误以为该湖就是它的源头。事实上,真正的源头还在叶鲁苏湖上游150多公里。楚玛尔河流域年降水量仅及当曲流域的一半,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河床干枯,年径流量仅2.56亿立方米,到下游接纳了昆仑山南坡的丰富冰雪融水和较多的地下水之后,水量逐渐增大。
  通天河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3000~4000米。其上段河谷开阔,河槽宽而浅,河中沙洲栉比,水流散漫。两岸并非崇山峻岭,而是相对平缓的山丘。过楚玛尔河口后,两岸山岭才渐渐逼近河岸。左岸山岭属著名的巴颜喀拉山,翻过此山,便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源头。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较顺直,河槽逐渐稳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势汹涌,两岸山势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为典型的峡谷河流。

悠久的历史  动人的传说
  据众多古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这片广袤的江源大地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主要为西羌地。隋朝为苏毗和多弥国一部分,唐时为叶蕃所属。自古以来,这里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来北往的旅者,经常仆仆于这条古道上,颠沛于通天渡之间。无数美丽的神话传说便在这里诞生、流传。
  “牦牛河”
  牦牛河即通天河。在各种传说中通天河都是一条通往天庭的河。 藏民传说通天河曾是一条牦牛河。许多年以前,玉帝的一头牦牛下到人间,受到了人们最崇敬的欢迎。牦牛感动了,跑上一座高山,向着美丽的草原,大吼三声,鼻孔里喷出了两股清泉,就形成了牦牛河。有了牦牛河,玉树草原变得更加绿油油碧青青,更加富饶美丽了。玉皇大帝得知牦牛擅自喷水成河,一气之下将牦牛变成了一块大青石。那大青石至今还耸立在通天河的上游。
  另外一个关于通天河的传说是,大日如来牵着一条大江而来,烈日下异常炎热,如来就用一条铁链将大江拴在一块大青石上,自己到一块崖下乘凉去了。 哪知水越积越高,最后竟如牦牛般脱缰而去,本地人就称这条大江为“哲曲”,“哲曲”的汉译就是牦牛河。
  晒经台
                                                     晒经台(图中右下石)

  晒经台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是一块巨大的岩石。
  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来到通天河口,其时天时已晚,但见河水在夜幕下浩浩荡荡,缥缈迷离,不知河有多宽,水有多深。猪八戒投石一试,河水很深。孙悟空跳上半空引颈四望,岸上不见一人,河上没有一船,但见不远处立一石碑,上书“通天河”三个篆文大字,其下还有十个小字:“径通八百里,亘古少行人”。见此情景,唐僧只得暗暗叫苦落泪。
  通天河有一千年老龟,得知唐僧一行要去西天取经,因想托唐僧到西天佛祖那里打听一下自己的寿命,便主动游过来,驮唐僧师徒过河。过河时,唐僧满口答应,可是到了西天,却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等他取经回来路过通天河时,方才想起老龟托他打听寿命之事。那老龟自唐僧走后,朝等暮盼,一等就是十多年。如今见唐僧师徒取经回来不胜喜欢,便高高兴兴迎上来驮唐僧过河。老龟驮着唐僧一行走出不远,便问唐僧,自己还有多少时日。唐僧只好搪塞一番。老龟知道唐僧不曾打听,摇身一晃,将他师徒几个连人带马掀下河去。悟空、八戒、沙僧一边救唐僧,一边捞经卷。师徒将淋湿的经卷放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面,一一晾晒。哪知经卷上的字却印在了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晒经台”。
 
 
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庙

  藏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史诗《格萨尔》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依利亚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格萨尔》讲述了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整个雪域藏区,妖魔鬼怪横行无忌,黎民百姓遭受祸殃。在天界的神佛们为了普渡众生,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派神子格萨尔到雪域之邦,做黑发藏民的君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赋予格萨尔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依靠神奇的力量,降妖伏魔,为民造福。他5岁时,与母亲移居黄河源头;8岁时,他所属的岭部落迁移到黄河源头,在那里生息繁衍。12岁时,格萨尔在整个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成为岭国国王,同时娶岭国最美丽贤惠的女子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大王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国的辛赤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古代藏族地区的部落联盟和小邦国家,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创造了辉煌的英雄业绩。在降伏了人间的妖魔鬼怪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母、王妃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英雄史诗中,英雄格萨尔诞生地就是长江源头。
 
山皆神山  湖皆圣湖
经幡翻飞  嘛呢成堆
                                                                曲麻莱风光

  这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山皆神山,湖皆圣湖,经幡翻飞,梵音不绝,佛的影响在这里无处不在。
  藏传佛教在这里已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古刹名僧虽不及西藏众多,但这里是除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教派最为齐全的地区。藏传佛教的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白教)、格鲁(黄教)等几大教派在此均有分布。据统计,这里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192座,除两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萨迦派寺院22座,格鲁派寺院23座,宁玛派寺院31座,噶举派寺院101座。这些教派的寺院虽然在规模和僧尼数量上难与西藏的一些寺院相比,但其悠久的历史和康巴藏民对佛教的虔诚,却是有目共睹的。
  置身于江源大地,你始终能感觉到强烈的藏传佛教氛围和升腾在空气中的神圣的信仰。藏族人几乎使用了全部智慧来为其虔诚的信仰寻找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在长江源头,几乎每一座山头都飘扬着经幡,每条道旁都矗立着“嘛呢”,每个城镇都有着金碧辉煌的寺院,每个村庄牧场都可见到喃喃念诵“六字真言”的人们;在康巴文化中,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湖、每一条大河、每一处自然景观都具有生命与灵气,都充满着神奇的传说和奥秘的意境;亚拉神山、乃龙神山、巴姆神山、翁佳神山、卡哇罗日等数十座巍峨庄严的神山流传着数不清的神秘故事,贡嘎山、墨尔多山、格聂山、“三怙主山”(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等布满“圣迹”、异徵和神奇色彩,白若杂纳修行洞、止托邓登佛塔、岩上天生真言字母、八思巴足印石、格萨尔马蹄印记等形形色色的神秘景物,赋于康巴大地一种特殊的神秘氛围,使康巴文化具有特别的神奇风韵。
  
雪域经幡
                             空中翻飞的经幡

  经幡,也叫风马旗,是一种印有经文或者神像图案并裁成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小彩旗,常以蓝、白、红、绿、黄五色连为一串,分别象征着蓝天、白云、太阳、河流和土地。在藏民的心目中,风吹动一下经幡,就等于向主宰天地的神念诵了一遍经文。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拽的经幡,是人间与天堂沟通的语言,它构成了一种连天接地的意境。藏人相信漫天飞扬的经幡可以将不尽的祈祷送往遍布十方虚空的诸佛的耳中,这是多么浪漫和神圣的想象啊!
  关于经幡,有着很多种美丽的传说。最常听到的一种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儿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那些飘扬在风中的彩旗天长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祷用的经幡。
  每年的藏历新年,藏族同胞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更换一次新的经幡。在挂上经幡的同时,也把他们对远行亲人的平安祝福、儿女健康成长、大地风调雨顺、民族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一齐挂在了风中。
  在雪域江源,无论神山圣湖、寺院圣殿,还是巨石古树、岸壁隘口,凡藏民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都能见到印有身驮三宝的骏马、陀罗尼咒语、观音六字神咒、佛教经文箴言及各种图纹佛像的红、黄、绿、蓝、白五色经幡。它们或横或竖,或因势插挂,永远随风张扬、猎猎飘动,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诵念着佛典经文。当远途跋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或跨过每一座大桥,又都会下马、脱帽,振奋地高呼吉祥颂词,向空中抛撒印有宝马驮经的五彩纸片,以示向年神(山神)、赞神(天神)、龙神(水神)的敬畏和祭祀。这些五彩经幡,象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巍巍雪域净土,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也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嘉那经石城
 
                                   嘉那嘛呢石经堆

  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孕育和催生了石刻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可是,面对今天现代文明的包围和快速侵蚀,众多传统石刻文化形式已日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了,惟独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经石文化,保持着千百年来的固有风貌,几乎没有一点点的改变。藏区嘛呢石堆最杰出的代表是青海玉树州的嘉那经石城,它不仅在整个藏区有名,也享誉世界。
  在藏区,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在山口、湖边、寺院、天葬场看到那奇特的嘛呢石堆。那些刻在青、白、红各色石头或石板上的单色的或彩色的经字,散发着一种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嘛呢堆,是藏区自然和人文结合的产物,是宗教的衍化、精神的雕塑。
  在藏人看来,自然景观与其中的山石草木、飞禽走兽等各种事物,并不是与人的精神相对立的无生命的存在,它们会以灵魂(藏语:拉)寄居的方式与人产生联系。某个人,某个家族,甚至某个民族的灵魂,都会与大地上特定的地点或生物密切相连,并以其作为寄居体。
  通过石头的语言,人能够和周围的山水交谈,与它们认同,从而将外在的风景化为内在的心境,把野生的世界转化为文化的世界。同时,也把一个陌生而冷漠的高原,变成了熟悉的、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的家园。
  石城占地足有两个足球场大,长方形的城池里里外外堆满了刻着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经文的白的、红的、青的大小嘛呢石,层高达五六米。石城的南、北、西三面砌有高高的经石墙,上面镶嵌着精美的彩绘浮雕佛像和巨幅的“六字真言”彩色石刻;东面是一字排开的6座宝塔、有300个转经筒的转经长廊和两个佛堂转经堂。在高原明亮的阳光里,嘛呢石城一片灿然!
  我国藏区把经文或“口奄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的独特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据说早在松赞干布之前的时代就出现了。藏人认为山是神的化身,有超人的威力,构成山的石头是神灵的一部分。在有神灵的石头上刻上经文或“六字真言”,就更为神圣而灵异。
  
 

“口奄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合佛法四部心而成清净不染的莲花、如意宝,概括了大乘佛法的全部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是佛教的经典之本。藏族僧众们认为常诵此咒,可度脱人生苦难和烦恼,怯病避灾,永葆康健平安。藏族人在六字真言的诵声中降生、成长直至离世,一生不间断。因此,藏区信众无论穷富,都尽可能多地花钱敬献经石,把它当作寻求佛祖保佑、追求精神仰敬和消灾灭疾的神圣功德之举,终生孜孜不倦地在进行。而且没有任何人在石上刻字留名,“佛知我知”,要的就是那份心海的宁静安详和灵犀之通,这是只有藏地才有的极至信仰和精神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嘉那经石城是藏传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却帕旺(又称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建的。经近300年的堆献,如今已形成一个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高4米、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包含25亿块嘛呢石的石经奇观城。
  嘉那经石城,是一座圣城,现正在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江源藏民想把他们的经石文化传扬到全世界去。

 藏民朝圣

 

                                                  虔诚的等身长头


  能够前往拉萨朝圣,这将是藏民一生莫大的荣耀。

  透过如下目击者的记述,我们约略可知藏民朝圣是如何虔诚。

  这是一支历时一年多,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磕头去拉萨的父子。这父子俩已在从玉树州到拉萨的路上跪拜了一年十个月。当问及身无行囊的他们到拉萨还要多长时间,回答是三个月。路上吃什么?回答是路边店。寒风呼呼的晚上住哪里?回答是路边帐篷。没有人烟的地方呢?回答是神秘一笑。

  他们磕的是三步一个等身长头,合掌于胸前,举至鼻尖、额头,前扑,五体投地,三步一个等身长头。每天自上路只准念经,不能讲话,遇到非讲话不可时,先念经以求宽恕。途中遇河要目测河距,涉水过去后补磕。在雪深过膝的色杂波拉雪山实在无法磕头,就拿绳子丈量过,到拉萨后每人补磕了四千八百个头。严守规矩使他们一路受到人们称赞。当在协拉山遇到另一群朝圣者每磕一个头抬脚走上十步时,就觉得那些人心不诚,“因为这有损磕头朝圣总体行为的名誉问题”。以这种速度前进每天最快的六公里,慢得不到一公里。

  在雪域高原一步一步地以磕等身头这一含有自虐的苦行方式去朝圣,这在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个地区都是没有的。而这些朝圣者则认为,唯有以这种方式朝圣佛祖,祈祷佛法永存,才能表达最虔诚、最深切的情感和愿望,如果谁死在朝圣路上被认为不是不辛而是有幸。在藏区就流行有一首描述磕头朝圣的民歌,内容为: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雪山依旧,信仰依旧,洁净的天空中明媚的阳光依旧。寒风中簌簌颤栗的经幡、石块堆积而成的玛尼堆、秃鹰翅膀下的天葬场、顺时针转动的转经筒、三步一匍匐的千里跪拜朝圣者以及他们的衣着动作表情,百年以前是一幅充满异色诱惑的水墨画,今天依然是一朵冰清玉洁的雪莲花。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没有半点现代人那种恨不得把骨髓里残留的力比多磕打出来寻欢作乐的急迫感,更谈不上什么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的侵扰。他们平静地繁衍着,一代代生生不息;他们始终如一地笃信,与来世的幸福相比,现世肉体承受着的无以数计的痛苦和灾难是无足轻重的;他们用以身饲鹰、割肉饲狼、舍己喂鹫、乞讨敬佛的壮举,养育了翱翔蓝天的雄鹰,筑成了金碧辉煌的寺庙宫殿,打通了通往来世的幸福之路。


钟情马术  擅长歌舞

  钟情马术,擅长歌舞,是雪域江源又一特色。

 玉树赛马

                                                          赛马场一角


  藏族人喜欢养马,更喜欢赛马。在玉树地区,赛马作为传统娱乐活动,可以追溯到吐蕃盛世。善骑好武的藏民族,曾有过东攻盛唐,南降毗邻,广拓疆域的历史。自从佛教在吐蕃行以后,吐蕃人开始从戎马倥偬,逐渐走向忌讳杀生、笃实从佛之路。作为准备战争械斗的赛马竞技,也渐渐演变成纯粹以敬神、娱乐为目的的民间活动。从藏族早期史籍和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玉树地区的赛马竞技由来已久。据《自显毗卢庶那庙志》记载,公元641年,赛马竞技已成为当地老百姓迎接她的礼仪之一。如今玉树地区,无论祭山敬神、迎宾送客、操人婚事等喜庆日子,都离不开赛马竞技。玉树州政府还把每年7月25日开始的7~10天,定为传统的玉树赛马节。

  离开自治州州政府结古,向西行3公里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这便是举行赛马节的地区——扎西科,人称“白色帐篷城”。

  赛马,首先以煨桑揭开帷幕,这种燃柏烧香,敬神祭祀的古老习俗,源于笨教。笨教崇拜自然,人为万物具灵,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种无所不能的“神灵”来敬奉。笨教兴盛时期,吐蕃初民身处倥侗,每当出战,都要以煨桑形式祭祀本族“神灵”,祈求保佑。这一形式既是古老习俗的沿袭,也是民间赛马竞技的开场仪式。

  对于严阵以待的骑手们来说,煨桑如同古战场上的烽火,狼烟一起,他们便飞身上马,从四面八方涌向中央赛场,举行隆重的集体煨桑仪式。他们有的挎弓佩剑,有的背负叉子火枪,有的摹仿吐蕃骁骑,有的扮装成近代藏兵,按着宗教仪轨围着冲天祭烟绕圈时,那威风凛凛、不容侵犯的英气,令人联想起雄狮格萨尔王当年率兵出征的悲壮情景,也给赛场披上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煨桑后,接着便是马术比赛。比赛由跑马射箭、跑马耍枪、跑马悬体、跑马拾哈达和长途赛、走马等民间传统项目组成。

  跑马射箭,是一项幕仿古代骁骑的竞赛项目。参赛者身着吐蕃时期的戎装,腰挎箭筒,手执硬弓,在奔驰的骏马上弯弓射靶,以命中率决出名次。

  跑马耍枪,是一项饶有趣味的传统竞赛项目,颇具观赏价值。它有整套规定动作,要求骑手在有限的赛程内完成,并讲究套路,动作要连贯,姿势要协调。骑手首先从背后取下叉子火枪,用左手举至头顶,顺时针方向转圈;接着将枪支从身后递至左手举到头顶,然后逆时针方向转圈,接下去要从马脖子下把枪传至右手射递靶。骑技高超的骑手,不仅能出色地完成规定动作,还能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地从坐骑脖子射靶击准。如果骑手动作迟钝、姿势笨拙;或者骑手跑出了射程,无法射靶,甚至出现哑火等现象,他们的身后便是一片喝倒彩的声浪。

  在众多的马上竞技项目中,赛马拾哈达的角逐场面最为激烈。竞赛规定参赛骑手要在疾驰的马背上,把横放在跑道两旁的数条哈达拣回,依据所得数量,决出名次。如在比赛过程中,马匹减速或者停顿,所得哈达就不能算数。

  为了使此项比赛,有更多精彩场面,过去的组织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赛道旁掘出数眼小洞,洞内放进银元,让骑手从洞中拾取银元,拾多拾少均归已有。这种直接以现金奖赏骑手的原始方法,颇具诱惑力,角逐场面因而愈加激烈。

  跑马倒立和跑马悬体,是两项既精彩又惊险的民间传统马术表演项目,有时纳入竞赛项目。跑马倒立,动作并不复杂,但难度很大。它要求骑手身穿轻装,脚系彩带,在驰骋的马背上稳稳倒立。具体作法为骑手紧握马具肚带,肩靠马脖,下肢朝天。裁判将视其倒立时间长短、立姿曲直评判分数。

  跑马悬体堪称民间马术绝技,它要求骑手,在奔驰的骏马上,用脚尖紧勾马蹬,全身仰面悬挂于坐骑侧面。此时骑手头部几乎接近地面,场面极为惊险好看。参加跑马悬体的选手,通常脚蹬长筒藏靴,睛着白色长藏衫,外披一件用绸料编织的五色绊胸索。当骏马拖着骑手飞驰时,迎风屑的长袖和绊胸索象朵五彩飞霞,令人赏心悦目。

  除上述竞赛内容外,还有许多非马上竞技项目,给观众增添了不少乐趣。其中赛牦牛最引人捧腹。牦牛动作迟钝,性情温顺。但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有时竟是天壤之别。有的无论骑手如何驱策仍若无其事,趑趄不前;有的跑至中途、掉转脑袋,背道而驰;有的干脆冲向观众。最后优胜者不一定是良牛,但骑手却是最为幸运者。

  玉树歌舞

玉树歌舞


  伴随着惊心动魄激烈竞技的是藏民族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歌舞。玉树歌舞是吐蕃特优秀歌舞传统的突出代表,被海外一些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原始但最美”“举世无双”的原生态艺术极品。

  玉树的歌舞,真的很美。如诗如画,神情并茂,刚柔相济,象恣肆的江河,象脱缰的奔马,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对能歌善舞的玉树人最真实最契合的写照。不论是节假日,还是聚会,亲人、朋友、老者和孩子,在黄昏、在艳阳、在月亮升起之时都会用歌舞来传达怡乐的心情,演绎生活的内容,置身于歌舞的海洋里,你就尽情地徜徉,尽情地感受吧!

  风格别样的玉树歌舞,是环境造就的,绵延的群山深处,不甘寂寞的他们张扬存在的价值,广袤的草原人烟稀少,培植了喜欢集会热闹的群体意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积淀了对生活单纯的渴望,简单明了的娱乐活动,孕育了热情奔放的天性。常年翻山越岭,跨河过菁,磨砺出腿部的力度和灵巧。面对座座空山远距离的对话,练就了浑然天成的嗓子。他们先天的秉性,就喜欢引吭高歌一展歌喉,喜欢临风飘舞直抒胸意,没有那个藏区的人们象玉树人那样垂青歌舞,痴醉歌舞,擅长歌舞,并一往情深地钟爱歌舞。由此,他们把歌舞演练得如火如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玉树的歌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节奏强、旋律优美的伴舞曲;一类是抒情婉转的山歌、酒歌、情歌及迎宾曲。当牧人为解心头的孤寂时,唱“勒”(山歌),当男女互表爱慕之情时唱“拉伊”(情歌),“有朋自远方”时,盛情的主人手捧哈达唱起迎宾曲,当有盛宴和聚会时,主宾双方轮番上阵,端起醇香的青稞酒唱起优美的酒歌。这些歌曲曲调悦耳、流畅,都是千百年盛传不衰、回环咏唱的曲调。歌词则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翻新,其味既浓又醇。

  玉树的舞蹈丰富多彩,但都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表演、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据说最规范的舞蹈以通天河两岸的仲达和拉布地区为典范,玉树各地区的人们争相仿效,取长补短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玉树舞蹈。如果细分则名目繁多,大致粗略地分,可分为“卓”舞、“依”舞、“锅哇”舞、“秋卓”舞、“拉仓”舞等。“卓”舞节奏平稳,舒缓,抒情性强;“依”舞节奏明朗,欢快奔放;“锅哇”舞相传是格萨尔王当年赛马得胜称王留下来的尚武习俗,是武士舞,雄壮威武,由青一色男性来表演;玉树又是一个是全民笃信佛教的地区,“秋卓”舞就是信徒们表达对佛如高山仰止般敬重的舞蹈,风格庄重、肃穆;“拉仓”舞纯属宗教舞蹈,动作程式化,由寺庙的僧侣在庙会和重大节日上演出,内容反映佛教故事和诠释教义。

  玉树的歌舞,就是这样摇曳多姿、斗巧竞妍,被誉为“歌舞之乡”,现在的玉树人把歌舞带到了省城,带去了内地,带出了国门,引起了轰动。

  如此有魅力的玉树歌舞,其灵魂在于:

  舞者表演,观者参与。玉树的歌舞入地生根,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舞者和观者十分投入,场面总是洋溢着欢歌笑语。在那呐喊声、欢呼声、歌声、掌声中,舞者忘其自己,观者忘其自己,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化庄周。舞者把欢愉的情感通过肢体动作抛向天空、撒向观众,观者倾心折腰地鼓掌、喝采,他们彼此配合、冲撞、渲泻,在共鸣中进入合美同乐之境。这种表演,融表演、自娱、观赏为一体。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关于舞蹈的原始定义,舞者观者的原生心态自然流露,其内心激情尽兴迸发。这就是玉树歌舞从古到今继绝扶衰、经久不衰并发扬光大的原因。

  服装绚丽,妆扮奇异,这是玉树舞蹈的又一大特点。玉树的服装本身就华贵典雅,要想翩翩起舞,只需点缀些行头,因此,服装基本上是生活装,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男人穿着宽松的短袍,肥大的彩裤,脚登高腰靴子,右脚踝上系一圈铃铛,腰间缠几挂彩色的流苏,头垂红缨络(康巴汉子的头饰,长发与红缨绾成发髻,盘在头上,垂下缨络)。女人外穿着长袍内配红色长袖衬衫,腰间佩带传统的腰饰,头梳小长辫,顶戴黄琥珀,耳垂明月铛。当点鼓击响,歌曲唱起,装扮好的舞者闻乐起舞,脚铃“嘈嘈如急雨”,腰饰“切切如细雨”,极富节奏感,这情景如诗中描绘的“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一般,使你目不暇接。

  更新奇的是,舞蹈的动作姿态如开在深邃天幕上的烟花,尽向绽放。动作机巧难度大,肢体的律动衔接快速,踏步轻快如蜻蜓点水,扭动身姿络绎,旋转连续,挥动的胳膊回环顿挫,甩动的长袖有如飞燕,俯身低垂弯腰屈臂,昂首挺胸舒展挺拔,表情自然,仪态高雅,“罗衣生风”,动作飘逸。男人旋舞如急风,女人飘舞似轻云,一投足、一举手,都是出色的当行,使人遥想飞天之舞,让人感受到飞动之美。

  玉树歌舞的节奏又如一场山雨,由慢板转向快板疾徐有致。先是轻歌曼舞鼓涨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绪,酝酿高潮,最后是“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激越,干脆利落,戛然而止,倏然收场,回味无穷。

  玉树的舞蹈,队形变化莫测,新境迭出,如雁阵徘徊,回环往复,又如逶迤的群山,首尾相咬,如燕舞随风,扭来窜去眼花缭乱。环形象征太阳,半圆象征月亮,万字福队形祝福吉祥如意,有时聚拢,象簇鲜花,有时散射,象满坡牛羊,进如浮云,退如激波。男女队形穿插组合排列多样,有时各自为阵,有时混合一片,寓意深刻,蕴涵丰富。

  观看玉树的歌舞就如参加了一场露天沙龙,让你从不同的角度领略藏乡风情,向人们展示影视艺术无法再现的主观化的意向世界,从中你会赏识藏族悠久的文化艺术、体验民俗生活,感悟宗教信仰重申人生态度。既是不熟悉藏族生活也会被那充满活力而精湛的表演所折服,尘世中的烦恼、私心杂念都会灰飞烟灭,得到的是心灵过滤后的疏朗轻松。

  这就是玉树歌舞的魅力。

  男人的舞姿洒脱、豪迈、舒展优美,遒劲有力,矫若惊龙。女人的舞姿柔美、袅娜、轻盈、灵动苗条,飘若游云。看似粗犷中又显高雅,活泼中寓庄重,通俗而又深刻,奔放又冷峻,张扬又含蓄,阳刚和阴柔并存,皆能各得其位,各具其妙。如果是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决不会孕育出这样富有激情的歌舞,它带给我们的是惊心动魄的力度感,铿锵的节奏感,流动的轻柔感,脱出窠臼的新奇感,落拓不羁的豪迈感,这些都吸引你、感染你、震撼你,看似很民俗化的歌舞,却包含着生活哲理,闪耀着艺术的光芒,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跟团游记MORE

自驾游记MORE

自助游记MORE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