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岛之行的观光交响曲(二)
啊~ 啊~ 啊~,日月潭呀日月潭,风光明媚赛苏杭。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群峰环抱,绿树满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文武庙, 慈恩塔,雄伟富丽又堂皇。日月潭呀日月潭,光华小岛立中央。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碧水如镜,倒映青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驾扁舟渡游舫,清波涟漪常轻荡。日月潭呀日月潭,隔岸妙音轻频传。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山地歌舞,原始风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咿呀嘿,嘿咿呀,从早到晚唱不完,啊~啊~ 啊~
——费玉清·《日月潭风光》
【画外音】入台后的第二天,我们便离开了台北市。接下来的行程是前往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的鱼池乡日月村,阿里山则位于嘉义县的北部。途中要经过苗粟、台中和嘉义三市,苗粟的三义是一处著名的木雕之乡,在木雕博物馆里我们领略了那美仑美奂和惟妙惟肖的木雕艺品。三十分钟的停留里,我们还“自由”地浏览了三义简朴、清洁的街道。关于苗粟,依然记得中央四套的《海峡两岸》中,曾经邀请了该县的一位“形象代言人”来做节目。她所推荐的“伴手礼”之中正有我们所品尝过的三义木雕饼和肚脐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路过一处“庭院深深”的“府第”,整洁的台阶,池子边竹影婆娑。石桌旁的老人正在独自泡茶,一见我们正对着那副龙飞凤舞的楹联叽叽喳喳时,便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听是来自闽南的客人,更是邀请大家石桌前喝茶“话仙”(闽南语:聊天),主题自然是从那对联谈起: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可惜的是我们并非“自由”之身,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匆匆而过。阿凡、司墨俩丫头在香草铺子里却被沾住了脚跟,我和阿超只好一起在熏衣草的草本芬芳里,第一次没了“时间观念”。
尔后在南投县的埔里下车,去往中台禅寺礼佛。全车虔诚的闽南信众们,更是不理所谓的“时间”。据说中台禅寺是全台湾最最现代化的佛庙,上回“首发团”来参观,德高望重的老方丈还颤颤悠悠地出门接见。有趣的是,当我们走在参拜大佛像的廊道边,古木葱茏中一只金黄色的鸟雀引起了大家的“光”照,当我打开机盖正准备抓镜头时,这鸟儿竟扑怀而来,在大家羡慕的眼神里换了个姿势,一飞而起,一对操着京片子的母女(后来这位叫小雪的女孩也加入我们的行列)说,这就叫“艳遇”!我却楞了半天。随后在大佛像前留影的时候,天下起了雨……
到达鱼池乡已是中午时分,游玩了“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日月潭,并在原住民“伊达邵”的聚落吃了一餐具有高山族特色的歌舞午餐,我们又折返台中市过夜。下榻的也叫福华大饭店(或许是连锁店吧),但合约上的是埔里镇宝大饭店,可能是为了明天能更方便地走高速到嘉义吧。反正我们是乐见其成的,这样就可以去胡志强市长(台中市)在大陆推介会上讲到的逢甲夜市走上一走。
【明潭清波】
“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清·陈书
“但觉水环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清·曾作霖
从中台禅寺前往日月潭的途中,大巴车的潘师傅正播放着费玉清演唱的《日月潭风光》,这首歌的词曲韵味清秀、隽永,比起我们小时候听过并已然淡忘了的《日月潭》,来得亲切自然。也比现在流行的《日月山、日月潭》少了些许政治色彩的单纯。
鱼池乡位于南投县的西部,离埔里的中台寺也只有几十分钟的路程,可是对于阿凡的母亲来讲又该是一天的“受罪”日了。从第一天就开始晕车的她,我们都担心怎能捱到最后。倒是司墨好性情,果真是上车一挨座位就能与周公“对话”,下车拍照也是风风火火。只有在晚上,当大家逛街累了、困了,她却依然清醒着看台湾新闻。这几天的新闻焦点依然是台东县长邝美贞的“出国风波”。
鱼池继续往南便是大家思思念念的日月双潭啦,据说这日月潭比起杭州的西湖大不了多少,但是水深却是西湖的好几倍。说实在的,我们对此的预期并不太大,有句名言就说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也有人告诉我,阿里山、日月潭就属于“不去遗憾,去了更遗憾”的景区。其实对于山水的观赏,历来就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譬如我这等喜欢到处“插红旗”的凡夫俗子,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要激动得当夜失眠的人。能够身临其境地踏上台湾,能够来到了日月潭边,即使趟一趟潭中清澈的湖水,爬一段传说中的青龙山,我愿足矣!更不用说小时候读过“古册”的情结(“古册”是闽南俚称,俗称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日月潭的传说》,那令我遐思无限的神话故事。
站在潭边我依稀能记起书中的主人公:聪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漂亮温柔的水社姐,一对生活在日月潭(日月潭早先称作水社湖或龙湖)的男女青年,为了人世间能够重新找回失去的光明,一起勇斗潭中私吞太阳和月亮的孽龙,最后化作了保护日月的大尖山和水社山。
游艇在湖水中荡漾,卷起的波纹惊扰了这里的清幽,溅到脸上的水珠是冷滋滋的。热情好客的船老大,除了介绍散落于潭中的景致外,也不忘讲起了我们感兴趣的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日月潭度假的趣闻逸事。说起阿扁坐他船游湖那段时,不知是为了迎合“大陆口味”,还是真如所他所讲的,阿扁被他奚落了一场。当然他(自称)是个国民党人,难免有不同的“政见”,如今却成了日月潭边的一大“亮点”(或称“卖点”)。
习习凉风的吹拂中,我们站在甲板上,目光始终四处游猎着。“今今”介绍说以潭中的光华岛(以前叫做:珠仔岛)为中心,左日潭,右月潭。最早的这双潭是分开的,自从建了水坝以来,两潭才合二为一。形似之说,只可意会啦。
日月潭的“地标”——光华岛也因“九·二一”地震而损毁,政府修复后划归于水社的邵族聚落,相传这是高山邵族人的祖灵圣地,现易名为:拉鲁岛。一听到拉鲁岛,司墨便提起了那首有点耳熟的:那鲁湾,咿呀~那鲁湾,向“今今”求证,他却随兴地表演了起来。最后才丢了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说词——张惠妹一族的。
船行至拉鲁岛边的平台,船老大让游客们下船绕走一圈,拍照留念。作为“祖灵圣地”的拉鲁岛一般是不许客人上岛的,有人说这就叫做“距离产生美”。望着近在咫尺的小岛,码头边的灵鹿塑像和那芳草凄凄的圣地,我觉得:若不是如今台湾民主社会的进步,一座曾经被叫做光华的小岛屿,早在游人如织中,丧失了伊应有的灵气。来到高山九族之一的“伊达邵”圣地,我们不只是应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最好是不要太够喧哗。
上了岸,我们还有时间去登一段青龙山,青龙山处在日月潭的南岸,比起东岸高达二千公尺(醉翁注:毕竟是台湾才“很中国”地保留着这么“古老”的计量方法,所以也才会有大陆观光客们的误读。譬如团员去买水果,回来后有发现“上当受骗”的、有“占大便宜”的。一问才明白人家还是在用“古早时”的“半斤八两”)的水社山,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西边就是大尖山,山脚下新建有一座孔雀园,可惜我们只能去南边青龙山的玄光寺。
阿凡有份她妹妹开列的台湾小吃名单,其中日月潭边的“阿嬷古早味”的香菇茶叶蛋,刚巧在我们路过的山门边。健硕敏捷的老阿嬷看起来名气挺不小的,她的摊前被围得水泄不通。阿超自告奋勇地排队,我们先上的山。玄光寺(后来才从资料里得知,由此拾级而上,便是大名鼎鼎的玄奘寺,寺中的小塔里供奉着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的一份遗骨舍利,实在是遗憾呀)并不大,一间厅堂供奉着佛祖,我们匆匆拜了三拜后,赶紧出来排队拍照和观看湖景。也许是夕阳西照的关系,拍出来的像片并不够清晰。眼里的风景倒还不错——远远望去的拉鲁岛貌似一叶浮萍在日月双潭之间飘荡。但是这个视角还是没有在潭北的文武庙上看,来得宽广壮观。
文武庙位于日月潭的北岸,顾名思义是主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的。前殿为楼阁式建筑,主要是祭典之用,故名“拜殿”。二进的大殿名曰“武圣殿”,位居全庙的中心,也是文武庙里最大的建筑。三进的后殿名为“大成殿”,是依照儒教古制构筑。与前两殿的不同之处,在于屋顶采用了重檐庑殿式,是宫殿式建筑的最高级别,象征着孔子的至圣高贵。
本来“今今”只让大家在庙前拍拍照和远眺日月双潭的全貌,没承想闽南人是一群虔诚的诸教信徒——逢庙必进,焚香磕拜。我们也乐得多瞧一眼曾经在图片中才能得见的台湾风景。当大家坐在大巴车上品尝着茶叶蛋,准备离开的时候,阿凡大叫了一声,原来她把跟随我多年的走南闯北的天堂伞,落在了日月潭的青龙山上。从来就积极响应“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像片什么都不带走”的我,不忍心地再次向窗外望了望,心中有了一丝的不舍与牵挂。
最后我还是明白了:不管将来的世事是如何地变换,哪怕是地动山摇,人间沧桑,这湖清盈的日月潭水将依旧默默地碧水萦绕着那青山转。
他们说,除了神木、云海、日出和晚霞的四大自然奇观外,森林铁路也是阿里山的一大特色。尽管那是人类的杰作,尽管那是日据时期为了掠夺台湾深山资源的产物。
匆匆的驻足,一小时三十分钟的疾步浏览,才刚有点热身的酣畅,乐曲却嘎然而止。恋恋不舍之际,幸运终究又降临到了“人品暴好”(叉叉资深人士——阿超名言)的我们身上。即便“今今”曾“恐吓”道,万一在原始森林聚落走失的“严重后果”——被山民们像捆绑野猪一样“礼送”出境。但是“迷路”的“四人帮”们却连老天都感动得只好“闭上了双眼”,特意呈现出一幕云蒸雾绕的人间仙境——
【阿里云海】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阿里山是陆客们首次游台的必选景区,这里也就是大家似曾相识的阿里山姑娘的家乡,也是那“高山长青、涧水长蓝”的地方。入台前,有人曾经揶揄我将醉倒在阿里山姑娘的酒窝里。一位资深的行者却泼了我一脸的冷水:阿里山的姑娘?!他们都老啦,去了就知道!
果然,当我们第三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地从台中市经嘉义市,一直向东翻山越岭而来。到了阿里山乡既没有见到传说中“壮如山”的阿里山少年,也无缘与那梦想里带着笑靥的酒窝谋面。随着“今今”(雄狮地陪)在一处高山茶社品茗,大家以为面前穿着鲜艳的少女便是阿里山姑娘。她却告诉大家,她是阿里山脚下的高山族一支——邹族,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阿里山山民。
我在首发团的相关报道中,看到过阿里山的小“女酋长”特意出山来接见宾客的场景。而我们简短的行程是根本无法深入到原始森林的底处,只能由“领导”(这里特指领队和导游)一前一后的押阵下,在阿里山森林游憩区内有选择地走马观花。受时间限制,我们只好汲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大巴车的潘师傅把大家“撂”在了景区山口,再由阿里山阁大饭店的环保巴士运至饭店的门口,这里简直称得上是世外桃园,或者说是花的海洋更为恰当。除了过去了的春季樱花,漫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鹃花、绣球花比比皆是,争芳斗艳。尤其是大饭店附近的沼平站,铁轨两旁开满了红的、白的绣球花。
从阿里山阁大饭店往北有一叉口,东往是塔山步道,全程来回约需四个小时左右。据说塔山山顶的海拔约为2663公尺,是高山邹族的圣山。沿途可眺望气势磅礴的中央山脉玉山的群峰与阿里山森林游憩区的全貌;叉路西去便是山脚下的环潭步道,我们的行程“点水”于此。著名的主要景点有姊妹潭,“三兄弟”、“四姐妹”和“永结同心”的桧树奇观,木兰园,受镇宫。
姊妹潭,指的是两眼互不相连的高山湖泊,因经年受雨水滋润浸洗,湖水呈现幽深碧绿。姊潭的湖心有一座用阿里山红桧木搭造的凉亭,妹潭相距不远,旁边有环潭步道相接。两潭的周围环抱着均是红桧林子。走在其间,有一种凄凉幽静的不安。原来,传说有一对高山邹族的姊妹同时爱上了一位“壮如山”的少年。出于亲情与爱情的双重折磨,姐姐为了成全妹妹的爱情,遂先跳潭而去。妹妹知道后,也步之后尘而没。故名!
桧树奇观,位于姊妹潭旁边的“三兄弟”与“四姐妹”皆为桧树的二代木,以其树形纠结并生而得名。其实“三兄弟”就是三株生长于被砍伐后的树头之上,丰姿挺拔茁壮;“四姐妹”则是因桧木种子飘落在裸露的树头,经数十年的生长而成。四株红桧犹如姐妹般互相亲密依偎;而“永结同心”也是由曾经遭受砍伐的千年巨型桧木遗留下来的树头生长成形,缠绕如传神的心状,成了游客的必访之地。也许大家都有感于这股自然奇妙的魔力,不仅许多情侣们喜欢到此树下,见证浪漫的爱情。比如我们这群匆匆过客,也喜欢入盅而惑。
由花香扑鼻的木兰园(木兰花,仅在每年的三月盛开)经过,围上了一群“传说”中的法轮功信众前来布道。从噪杂声中重归宁静的山道,不远处就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展现在眼前——受镇宫到了。今今介绍道:受镇宫是一座改建于1959年的庙宇,供奉的是玄天上帝、福德正神与注生娘娘,是阿里山乡香林村人的主要信仰。传说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会有数只“神蝶”飞来朝拜,停留在神像上不吃不喝,大约七天左右才会离去。成为受镇宫玄妙的现象。
从香火缭绕的受镇宫继续向西,过一索桥,便转入了巨木群步道,这一区域就是阿里山大名鼎鼎的香林神木。主要景观有新近“加冕”的香林神木王,残遭砍伐后修建的树灵塔和神木遗址,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象鼻木和三代木。
阿里山神木王,村龄约有3000多岁。在1906年为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首先发现的。当年测量的树高有52公尺,树围达23公尺,因气势雄伟被尊称为“神木”。1956年遭到雷击,据说树心油脂被焚毁。其后,虽在神木残躯上种植了红桧幼苗成活,不久也枯死。1997年神木又受到暴风雨侵蚀,整棵树倒了半边。次年考虑到安全因素,正式把神木放倒,从此阿里山五大景观之一的“神木”走进了历史。
来到这处放倒神木的遗址前,枯干的神木似乎安祥地睡去。见证了三千年的沧海桑田,确实也太累啦。在神木面前,我才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地渺小,人即便是“长命百岁”相对于三千多个春秋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继续游览了生灵活现,惟妙惟肖的象鼻木和根深叶茂,“三世同堂”的三代木后,今今让大家在樱木花道上集合,由祝山林道边等车下山。这会儿我们“迷路”了几分钟。那瞬间老天爷总算“开眼”啦,让我们见识了一下下什么叫做阿里山的云海,也才没白辛苦来一趟阿里山。
【小插曲】当云开雾散的时候,我们已在回嘉义市区的山路上。这回我们“四人帮”唯一的一个晚上没有去逛夜市,只在酒店的附近遛达。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的我,自个去了趟文化路。文化路的夜市是嘉义市最热闹的街区之一,早上来此的目的,也是唯一一天在八点半出发的日子,而邮局多半是在八点开张的。所以台湾宝岛之旅的纪念日戳,也是惟有嘉义这枚——民国97-08-05的印迹。
2008年8月梦圆台湾, 同月初稿于醉醺轩。
待续
附录一:“小人书”《日月潭的传说》
日月潭最早叫做水社湖,位于台湾岛中部南投县鱼池乡的日月村(原村名就叫做水社村)。村畔的这座天然湖泊周长约三十五公里,水域面积达到了约九平方公里,水深约三十多米,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苍郁,山峦叠障,湖光山色,日月倒影,一派诗情画意的世外桃园,是台湾历史上著名的八景之一。
相传二百多年前,在阿里山中被阿巴里酋长射伤的一对恶龙向北逃窜,来到水社村上空,看到这一潭清澈的碧水,就双双地扎进了湖中养伤。有一天太阳从这里路过,公龙飞跃而起,一口将太阳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过时,母龙也一口将月亮吞下。这对恶龙在潭里嬉戏,像玩大珠子一样戏耍着日月。世间却因为没有了太阳和月亮,树木枯萎了,万物凋零。人们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村中的一对善良的青年男女,聪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漂亮温柔的水社姐,决心要为人间找回太阳和月亮。可是怎样才能从恶龙口中夺回日月呢?
大尖哥和水花姐悄悄地钻进恶龙居住的岩洞,从它们的谈话中偷听到能制伏孽龙的法宝是阿里山下的金斧头和金剪子。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历尽艰险,跋山涉水,来到了阿里山下,在神仙的帮助下,从山谷中取出了这两件宝贝——金斧头和金剪子。尔后他们赶回湖泊潭边,与那对孽龙决斗。恰好两条恶龙正在玩耍着,大尖哥猛喊一声跳下潭去,挥起金斧头,“三下五除二”地把恶龙们砍得满头是血,遍体鳞伤,水社姐睢准时机,“说时迟那时快”一把金剪子“喀嚓”两下便剪断了这对孽龙的头。
恶龙终于死去,可是太阳和月亮还是沉在潭中。大尖哥摘下公龙的两颗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姐则摘下母龙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俩变作了巨人,站在潭里像两座高山,大尖哥用劲把太阳抛起来,水社姐就拔
起潭边的棕榈树向上托着太阳,把太阳顶上天空。接着水社姐又把月亮抛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榈树把月亮挂在天空。太阳和月亮又重新升上天空,光耀大地,万物复苏,人们欢呼雀跃。而大尖哥和水社姐从此变成了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矗立于潭边。这就是现在潭边的大尖山和水社山,而这湖潭水人们从此就叫做——日月潭。
——这就是我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亦称“小人书”和“古册”)《日月潭的传说》
附录二:《阿里山地名的由来》相传于二百五十多年前,在台湾的高山族群里有邹族(一说是曹族)的酋长名叫“阿巴里”,是一位勇敢善猎的部落首领,经常带领大家由达邦翻山越岭来到今天的阿里山一带打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其族人为了敬仰他的英名,遂将此地称为“阿里山”。
阿里山的自然景观有:塔山断崖、姊妹潭、神木遗迹、奇木景观、樱花、台湾一叶兰、枫树红叶、垂丝海棠和冠羽画眉等;人文景观有:受镇宫、慈云寺、树灵塔、集材机、集材柱、观日平台和高山植物解说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