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上走来到一院,这里原来的庙宇已经没有了,只剩下院中四棵引人注目的大树: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娑罗树称为佛树,已有数百年树龄了。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东为帝王树,树高30余米,树干直径4米多,6、7人方可合围,相传植于辽代,已过千岁,至今仍十分繁茂。西边的为配王树。树名都是乾隆所题。据说清代每一帝王登基,树根都生一新枝,后与主干合拢。宣统登基时,此树还生出一幼弱之枝呢。今天,帝王已经不知所踪,而古树却还郁郁葱葱。银杏树为雌雄分株。此院中两株全是雄株所以不结果。东侧行宫院内的两棵,又均为雌株,真是有点遗憾呢。这两棵树和我们当年看到的似乎没有变化,要知道又过了几十年了。人可是变了太多了,我们那时还是小姑娘呢。
毗卢阁是中路的最高建筑,毗卢佛也叫大日如来,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像。殿上有康熙手书"毗卢阁"之匾额。此阁高二层,木质结构,造型奇特,飞脊前图案是"游龙戏珠",飞脊后图案是"凤戏牡丹"。鸱吻前面图案是"降龙戏珠",鸱吻后是"百鸟朝凤"。仔细看时,很是精致。殿外种了腊梅、探春、二乔玉兰等名贵花木。我们去时正值秋日,所以并没能看到花开,但高墙爬满了红色的爬山虎,刹是好看。
走了中路再走西路,这里有一戒台,戒台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和我们后来看到的戒台寺的戒台形制相似,只是体积小。台上有释伽牟尼像,像前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 观音殿是西路最后一座殿宇。殿前额有乾隆书"莲界慈航"四字。殿内供观音、善才、韦驮天王等。观音像前有忽必烈一家四人塑像。
我们还看到公主拜砖,据说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原是一员战将,后出家,每日来此膜拜,十分虔诚,久之,把砖磨透,留下拜砖遗迹。万历二十年(1592)孝定太后将拜砖传入宫中观赏,后送回寺内并厚赐。 观音殿西侧是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是石,击打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赐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摔在院中。当时轮廊已不清,经僧人雕修后,才成此样。传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省,哪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当年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鱼了,那时一个人也没有,我们在廊子上坐了好一会儿,却弄不懂这个鱼是干什么用的,鱼应该在水里,却为何跑到了这里?
我最熟悉是 东路,当年这里是开着的,记忆颇深。这里是庭院式建筑,清时为行宫院。 皇帝版来了就在这里起居。前边有一延庆阁和一片竹地。竹地内种植着名贵的翠竹。有"金镶玉"和"玉镶金"之分。金镶玉就是黄色主干间有绿色的条纹,反之就是玉镶金了。最有趣的是流杯亭。它其实叫猗犴亭,亭内地面的巨石上开有一寸深,两寸多宽的水槽,从南边看呈龙形,从北边看呈虎形花纹图案。在此饮酒可以将酒杯放入水槽,让流水把杯子带走,以体会曲水流觞之乐。记得当年我们在这里小憩,十分惬意呢。
舍利塔在东路最后,舍利梵文之意为"身骨",指死者火焚后之余烬。塔前两株古松如凤凰起舞,即十景之一的"双凤舞塔"。塔后墙上有金碑,上刻七律一首。后边还有地藏殿,圆通殿等去处。更兼绿树成荫,这真是深山藏古木,古木依古刹的写真。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曾经写到,北平令他最不能忘怀的那些美好的景物里,其中之一就是"檀柘寺的钟声"。史书记载,当年檀柘寺人丁最兴旺时,拥有僧众数千人,号称北方第一大寺。俗话说,先有檀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我们也去了西观音洞,据说该洞亦叫活佛洞,在观音洞南。传说清同治、光绪年间有高僧因亮,能治病消灾。讲经时有虎听经,后来虎被感化,不食生灵,饿死洞中,该洞1982年进行修缮。洞内有甘泉,泉边有石虎守卫。
山门外往南,顺山路而下,就到了塔院。院中有金、元、明、清各代和尚塔数十座,风格不同,安置在苍松翠柏之中。此处之塔均为寺中地位较高的和尚墓塔。其中最早的一座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的通理禅师塔。妙严师塔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看来,这里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中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有建筑十分别致。如果有兴致,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捧月的众星,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方便的话不妨去看看。
(帝王树)
(近镶玉和玉镶金)
(流杯亭)
(毗卢阁)
(流杯亭中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