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日语、中文及客语创作文字转换的客籍女诗人杜潘芳格曾说,她為追求内在自由而写诗。杜潘在其著名作品中描写相思树是「会开花的树,雅静却不华美」,正是诗人的自况。国立台湾文学馆即日起推出「台湾岛上的女人树─杜潘芳格捐赠展」,入口意象即是开著黄花的相思树。
杜潘芳格1927年出生於新竹新埔,客家人,本名潘芳格,现居桃园中壢。1968年左右开始出现於诗坛,1977年曾出版中日文双语第一本诗集《庆寿》,1992年以《远千湖》获得陈秀喜文学奖,2007年她81岁时获颁台湾新文学贡献奖,出版诗集:《淮山完海》、《拯层》(日文诗集)、《朝晴》、《远千湖》、《青凤兰波》、《芙蓉花的季节》、青年时期的日记《フオルモサ少女の日记》,曾任台湾文艺社长、女鲸诗社社长。
杜潘芳格少女时期即以日文创作诗、散文和小说,战后因政权转换而面临语言困境,為「跨越语言一代的诗人」,至1965年加入笠诗社后,始以中文创作。八〇年代起,秉持「没有客家话就没有客家人的存在」,提倡客语文学,力行「我手写我口」的创作实践,强调台湾人需透过语言的主体性,建立台湾的主体性。由於其有坚定的信仰,又被称為「住在十字架裡的诗人」。
杜潘芳格的言论和实践无论在台湾母语文学运动史上或客语文学史上,皆竖立了先趋性的指标意义。其文物自2005年起陆续捐赠台文馆,包括手稿、信札、图书、期刊,全数共计667件。其中最大特色為日记,目前馆藏的杜潘芳格日记共计50件,最早為1944年5月,最晚至2003年2月25日,书写年代跨越了半个世纪。
台文馆指出,在台湾文学史上,极少女性作家留下如此长时间之日记书写,杜潘芳格的日记有其珍贵的文学史料价值。本展览藉著杜潘芳格捐赠之文学文物,呈现一位台湾女诗人在政权更迭、语言转换下的文学思想与独特之女性生命经验。作家向阳认為,杜潘芳格作品有三大特色:对生命的探讨、对女性身分的反芻及客语写作。
杜潘芳格捐赠展以开满黄花的相思树做為入口意象,以四叶幸运草、蝴蝶等营造花园的气氛,打造出作家最爱的大自然,引领观眾进入作家的文学桃花源。展场共分為文学创作、女性生命史、跨越语言的一代及客语文学的实践等四个展区,主要展品包括杜潘芳格的访问影音、手稿、书信、日记等文学文物,呈现诗人的文学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