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昌市来说,航天旅游资源就是一块宝贝,要想利用这一优势为当地带来滚滚客源或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如何利用好“卫星城”这一品牌,将品牌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则是更大的挑战。
自然景观与名俗特色并重
被誉为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的邛海,是西昌市的“母亲湖”。日前,国家旅游局公示了2013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邛海正式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这是西昌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无缝对接的一个代表作品。西昌对外拥有四张名片:太阳城,全年晴好天气240余天,年均日照数2500小时;月亮城,是“清风雅雨建昌月”中三大重镇之一,拥有迷人的月光;小春城,年均气温17.9度,冬暖夏凉;航天城,西昌是驰名中外的航天城,嫦娥系列探月卫星从这里一飞冲天。
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是西昌独具特色的名俗特色。据了解,西昌境内有汉、彝、回、藏等14个世居民族,火把节、彝族年、藏历年、开斋节等民族风情精彩纷呈。彝族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推出火把狂欢夜,这也让西昌成为全世界唯一可以“玩火”的城市。
实质上,西昌最大的名片还是“航天城”,近年来随着“嫦娥”探月工程捷报频传,承担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昌市也借力使力,积极发展发射中心旅游周边配套服务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城”品牌。
西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昌航天城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促进,必将使西昌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完美匹配旅游
今年3月份,西昌市公布了交通建设方案,欲投资75亿元打造65公里绕城环线公路,该项目也纳入到凉山州交通大会战重点项目中。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不仅事关地方经济发展,更是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兴旺程度,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住得下是任何一个优秀旅游景点必须完成的课题。
基础设施方面,2007年以来,西昌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0多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与旅游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亮化、绿化、美化、供排水、环卫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在区位分布上,西昌处在成都、昆明、重庆三个中国最具潜力的后发地区增长极的核心地带,西昌到三个城市的直线距离都是50分钟左右的航空距离,辐射人口超过2个亿,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为此,西昌在交通方面着重修建“三条道路”,着力缩短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挖掘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公路方面,2014年西昌至丽江的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西昌至昆明的两条高速公路也即将开通,预计到2016年,西昌将有6条高速公路;铁路方面,成昆铁路纵贯西昌,2014年将启建成昆高铁,预计三年能够建成,届时到昆明只要两个半小时;航空方面,西昌已开通了至北上广、成都、昆明、重庆的航线,西昌至西安、福建和东北的航线即将开通。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西昌地区的旅游承载能力也水涨船高。2006年,接待游客2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亿元;但到了2012年,西昌接待游客人次飙升为1533万,旅游总收入达80亿元。
促进旅游产业二次跨越 打造四川旅游次中心
去年,西昌市发布《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二次跨越的二十六条意见》,将每年10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旅游企业税收贡献奖、宾馆酒店上星扶持奖等奖项。此举主要是为了打通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鼓励市场要素更多的参与到旅游市场发展中来,实现四川旅游产业二次跨越。
据了解,西昌在旅游发展方面提出了“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节点门户、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高地五大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个思路,西昌把一年分成冬春阳光之旅、阳春踏青之旅、民族风情之旅、风情美食之旅四个版块。
为实现这一目标,西昌在旅游产业二次跨越中提出了具有约束的推进体制。即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旅游产业与文化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
更多旅游资讯欢迎访问中国青年旅行社官网